地供養諸藩親王的財權,並派朝廷之官擔任諸藩親王之國相,以為監視。
那時諸藩親王已經因推恩令而導致勢力分散,無法聚兵作亂。故不能撼動漢武帝頒行推恩令之政。
推古及今,我朝陛下,以布衣之身登極至尊之位,自是有非常人之能。但陛下起自寒微,朝中大臣多是與陛下同患難而來,深知陛下布衣寒微之事。故還未有君臣之序。
張昭倚老,不遵君臣之禮,當面給陛下難堪。潘濬剛而犯上,曾勸陛下停止行獵之事。陛下溫言答應,而潘濬意尚未滿,竟徒手拆毀陛下車輿之雉羽傘蓋。這豈是為臣之道乎?”
孫秀聽到這裡頓時不幹了,抗聲說道。
“君有過,為臣者當犯顏直諫。潘大人之所為,正是我輩士人之典範。表兄所言,弟絕不能不為之爭辯!”
“表弟,田豐、伍員因諫言而喪命。況袁紹、夫差並非庸主,緣何卻要賜死此二人?這個問題,表弟可曾想過?”
“袁紹、夫差皆是敗主。既是敗主,當然不會納忠諫之言。有何可想乎?”
“為兄就知道表弟你要這麼說。太史公曾言:‘不以成敗論英雄’。故為項羽立書時作《項羽本紀,而漢武帝亦許之。表弟,此為何也?”
“這···。那是因為項羽是漢高祖之對手,漢朝天下從項羽手中奪來,故當然要尊奉項羽。以此突顯漢高祖之能也!”
“表弟能想到這個答案,也確實厲害。不過漢武帝之所以承認項羽,是因為漢武帝之時,匈奴凌虐漢朝。所以漢武帝希望,出現如項羽一般勇猛的人,為漢朝掃平匈奴。
昔燕昭王千金買馬骨,終引來樂毅投奔。漢武帝承認項羽之地位,也是想讓天下之人知曉漢武帝之氣魄。這才能引來豪傑猛將投奔,北定匈奴啊!”
“表兄,你怎麼懂這麼多道理!這些真是你從書中讀來的嗎?”
“表弟這麼說,看來已是認可為兄所說之言了?”
“弟只是對漢武帝承認項羽之事的原因認可了而已。弟還是覺得,君有過,臣當犯顏直諫,雖死亦無憾也!”
黃尋要被氣得動手了,說了這麼多。孫秀還是牢牢地被儒家思想禁錮住了,這得用什麼辦法才能讓他回頭啊!
黃尋想到這裡,再次出言說道。
“表弟,我們說回陛下與朝臣的話題來。你覺得陛下被朝臣當面頂撞,心裡是什麼滋味?”
“嗯,陛下不是最後都答應了諸位大人的諫言了嗎?
陛下應該是高興臣下能隨時提出問題,
讓自己改過。從而治理國政,讓吳國更加繁盛”。
對於孫秀的回答,黃尋覺得這已經不是讀書讀傻了的問題了,而是完全的一個白痴。這要進入仕途,真去勸諫孫權,那鐵定是有去無回。
黃尋於是憋著氣說道。
“作為一國之君,陛下被朝臣罵了。陛下不許打獵,陛下打獵就不行。有打獵的時間,陛下還不如去操持國事。
然後陛下還笑呵呵地說:‘嗯,愛卿你說的對,我不再打獵了’。然後朝臣說什麼,陛下就馬上改過。這還算什麼國君?
表弟,陛下可是想學漢武帝,讓百官俯首聽命的!”
“表兄,那陛下為什麼不當面斥呵這些勸諫的大臣?”
“表弟,為兄已經說過了。自夷陵之戰後,江東大族佔有優勢,陛下為了權宜之計,所以暫時忍耐。但是現在陛下讓呂壹監察百官,貶損吳郡世族官吏。這還不能說明陛下的態度嗎?
如今之陛下,已經過了韜光養晦之時。貶張昭於府邸,廢張溫為庶人。陛下就是想透過這些事,讓這些朝臣明白什麼是君臣之序。
打個比方來說,陛下是東主,朝臣是僮客。東主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