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6部分

來的沒什麼區別。

對於這位萬人敬仰的“六叔”,林宇也是很尊重的,不僅是他對於香港電影做出的傑出貢獻,可以說是中國電影事業名符其實的拓荒英雄。中國電影的每一步變遷都有他及其家人獻出的心血。目睹中國電影的成長與興衰,堪稱電影史的見證人。更是敬其散盡千金濟眾生多年來,早在1973年他就設立邵氏基金會,致力於各項社會公益事業,視金錢為身外之物,樂善好施,熱心公益,是港島屈指可數的大慈善家。

說起“六叔”,其實還要說他的家庭邵逸夫的父親是上海錦泰昌顏料公司的老闆邵行銀。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故後來人稱“六叔”。

20世紀50年代,香港得歷史之機遇百業興盛,電影業也不例外。1957年,邵逸夫正式移師香港,以50歲年紀為開闢事業新天地而搏命。1958年,邵逸夫在香港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與時常出現在娛樂版頭條的明星身份相比,六叔或許更鐘意被視為是一名成功的商人——捱得苦、做事勤勉、jīng通業務、市場敏銳度極強、對成本錎銖必較,老一輩港商的致富之道在他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邵逸夫並非出身於貧苦人家。他的父親在上海擁有一家頗具規模的顏料公司,可邵氏兄弟無人繼承父業,全數進了娛樂圈。他於1926年追隨兄長赴新加坡開拓南洋電影市場,由職位最卑微的電影放映員做起。由於當時邵氏剛起步,並沒有自己的電影發行網路,他只能自己挑著裝影片和器材的擔子跑遍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每個角落,到有華人聚集的地方放映。

至上世紀60年代,邵逸夫的影視王國頗具規模,他的勤勉卻不減年少。據說他至古稀之年仍堅持每天工作16個小時。著名導演張徹在邵六叔的手下工作過,他寫的書中回憶說:“邵逸夫當年治事之勤,是我生平罕見,他坐的勞斯萊斯是名貴豪華的車,車裡有酒吧,他改裝成小型辦公桌,連途中的時間都不浪費。”

就商人而言,六叔也算是魄力過人、決策果斷。他從上世紀20年代與兄長一起打拼三十餘年,已在南洋積累了相當的身家,卻仍選擇在知天命之年赴港“創業”;至20世紀70年代末,他淡出拼搏了近50年的電影業,轉向進軍新興的電視行業時,已年過古稀––即使忽略掉他所創出的那一番業績,六叔的毅力也值得今rì受困於轉型的香港後生景仰。

拍電影、賣電影的人大多喜歡以“文化人”自居,六叔倒願意誠實地承認自己是一個生意人。影評家們常常指責邵氏出產的影視作品“媚俗”,缺少藝術價值,產量大、傳世少。但僅以商業價值而言,專走小市民路線的“邵氏出品”稱霸香港電影市場近二十年;常被斥為盛產肥皂劇的TVB,也能常年坐擁本港收視率和廣告收入之首在營商方面,六叔則與所有對成本錎銖必較的香港老闆並無差別,他甚至為此鬧出了笑話。

六叔並非香港最有錢的人,但卻是香港富豪中屈指可數的大慈善家。可以說,他在香港的影響力源自於他的影視王國,而他在內地的口碑則主要是因為他的慈善捐贈。

早在1973年,六叔就設立了邵氏基金會,而今年,也就是85年,聽說六叔打算向內地捐贈一億人民幣,用於支援國內的各項社會公益事業。

對於六叔的這一行為,林宇還是很佩服的,也正是他這一舉動,才讓國內的民眾那麼熟悉他的大名,只是那些錢到底有沒有用於慈善事業就無從考知了。

林宇看著上輩子只能在電視裡面見到過的老爺子們,現在卻直接面對他們了,幾乎都抑制不住心裡的激動,面對著老爺子們那淡定從容的威嚴,林宇還是壓抑住了心中翻騰的情緒,很有禮貌地向幾位老爺子一一的問好。

他的姿態倒是讓在座的幾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