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也離我的目的很遠。”林宇毫不避諱的說道。
“不知道你有沒有考慮過東西方文化上的差異,要知道,在好萊塢,英語電影一直是主流,很少會出現其他語種的好萊塢電影,如果華語電影參與進去的話,美國人能接受的了嗎?”。六叔問道,這也是他自己的看法,雖然不得不佩服眼前這位年輕人的勇氣和信心,但是勇氣和信心也需要實力來打底,不然的話,只能說是年少輕狂。
“文化上的差異可以慢慢的磨合,好萊塢大片既然可以在亞洲大行其道,那麼華語電影為什麼就不可以暢銷好萊塢?”林宇反問道。
第三百一十章林宇的自信和張狂!
第三百一十章林宇的自信和張狂!,到網址
第三百一十一章不試試怎麼知道呢?
第三百一十一章不試試怎麼知道呢?
第三百一十一章不試試怎麼知道呢?
香港的電影界從來都是以商業掛帥,新浪cháo電影叫好不叫座,自然難免被淘汰的厄運。20世紀80年代初,新藝城影業公司異軍突起,吸納大批當時嶄露頭角的導演:吳宇森、徐克、林嶺東、高志森等,炮製一部一部商業掛帥的電影,其中以喜劇為主。這些電影的共通點是以電視臺集體創作的模式來度橋創作,充滿密集的笑料及動作,一切以迎合觀眾口味為依歸。
跟20世紀70年代末興起的新浪cháo相比,我們會發現到80年代的香港電影由於太過側重劇情堆砌,明星包裝,因此電影型別單向化,更遑論什麼作者論了。有人認為這時期的電影造就明星、扼殺導演、編劇的創作,使香港電影走上窮途沒落,加上1989年經濟、影帶市道不發達等種種因素下,令80年代末期的香港
電影市道滑落。儘管如此,若不以電影質素或創意來衡量,單看票房成績及投資者的態度,說20世紀80年代的香港電影屬飛黃騰達的時期實在不為過。
港片全盛之時更曾雄霸亞洲、虎視歐美。不過,單就電影工業發展而言,香港的紙片模式、專業分工、組織結構雖比中國大陸、臺灣完善,但較之好萊塢仍顯得隨意機動,工業化程度遠不夠嚴密有序。首先,按照好萊塢的工業規則,電影一旦開機便
需按部就班,不能隨意更改劇本、變動進度。然而香港的電影導演比如徐克、杜琪峰等,他們的拍攝方法卻大不相同:在保證按時交片的前提下,現場即興發揮、隨拍隨改、有時停工,有時趕拍。這種做法恰恰是香港電影黃金時代最正常的作風習慣。另一方面,與好萊塢奉行專業分工、各司其職,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影人則擅長全職多能、集體創作。比如陳勳奇、徐克、許冠文、王晶等導演都是經常身兼監製、導演、主演、配樂、武術指導數職於一身。同時,香港儘管也有不少以導演強勢創作著稱的影片,但是自麥當雄開始流行監製主導創作以來,許多大製作的香港電影都是由集體創作完成的。第三,香港電影素以拍攝迅速為特sè。要說香港的拍攝速度有多快,1960年代,香港的粵語戲曲片就有“七rì鮮”的紀錄,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這個紀錄幾乎被追平,吳鎮宇導演的《9413》,只用了10天時間,而他主演的《古惑女》,也只用了12天。香港電影之所以要拍攝快,主要是為了趕檔期,既趕明星的檔期,更主要的是為了院線的上映檔期,港片興盛的時候,院線需要大量的港片填充各個檔期,尤其是每年的chūn節賀歲檔,更是必需有巨星坐鎮。
雖然香港電影是以娛樂為主的商業電影模式,但是,在娛樂的核心,卻散發著社會閱讀的模式,而使得香港電影在影像中或多或少的對社會現實獲得一點的認識與瞭解(更何況,寓教於樂是中華文化中的優良傳統,而香港電影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跟內地電影幾乎是相互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