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章 對簿

《風情》的第一季第一集播出後,引起極大反響。

第一季十集,每週一更,連續十週,播到第三週時,於小航在臺裡辦的一場直播中任嘉賓,她說:“不要把《風情》當作美食紀錄片,要當作國家地理來看。”

直播在各大短影片平臺同步進行,彈幕中,多人刷屏,“感動!”“美哉,壯哉!”“大美中華!”

說實話,陳雨為《風情》的成功感到高興,如果說《風情》是她的孩子,她提供的卵子,於小航就是代孕,代孕完了,還做了乳母、養母。

但凡於小航對署名之事,做出一點點解釋,對於陳雨之後的詰問,有一點點反應、回饋。兩人不至於鬧到對簿公堂的地步。

太認真是陳雨性格的雙刃劍。

是好閨蜜曾文文把直播間截圖發給陳雨的,曾文文自然不會如陳雨父母,將第一集的每個字都看遍、吃透,她自然也不知道,於小航沒給陳雨署名之事。

曾文文的原話是,“恭喜,恭喜,終於開播!你徒弟不錯啊,這句話說的有水平,一看就是你的風格。”她指的是這句,“不要把《風情》當作美食紀錄片看,要當作國家地理來看。”

這句不是於小航的原創,是第一次開全體成員會時,陳雨為片子,為團隊定的調。於小航做了選摘和加工,陳雨當年在電視臺三號會議室,站在方桌的盡頭,目光炯炯對同仁們說——

“我們不要把《風情》當作美食紀錄片做,要讓觀眾有種看《國家地理》雜誌的感覺,我相信《風情》最終能走出國門,成為今日中國的宣傳大使。”

陳雨還拿她正在讀的書,做類比——

“這幾天,我又重讀了一遍林語堂先生寫的《生活的藝術》。昔年,《生活的藝術》,風靡海外,《紐約時報》曾寫到:‘讀完這本書,令我跑到唐人街,見到一箇中國人便向他鞠躬’。我一直想,我們的文化如此璀璨,怎樣誇耀都不足為過。問題是,怎樣誇耀?如何傳遞?我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句話,‘林語堂之所以能取得這麼大的成績,來自於他對中國文化的真正瞭解,以及在對外宣傳中國文化時的平和與平等。’

我們也要有這樣的抱負。用小切口,用尋常食物,展現煙火氣,傳達中式審美,詩意人生。我們有資源,有途徑,能向內,向外傳遞我們的價值觀、好的內容,關鍵是如何把所掌握的,用合適的方式,正確地傳播。”

那天,在會議室,所有人都覺得熱血沸騰,都覺得要參與一件真正意義上“作品”的研發、製作。

陳雨看完曾文文的截圖,開啟直播間,於小航對著鏡頭正在演講著當年會議室內陳雨的演講,“創作《風情》的過程中,我一遍遍重讀林語堂先生寫的《生活的藝術》。昔年,《生活的藝術》,風靡海外,《紐約時報》曾寫到:‘讀完這本書,令我跑到唐人街,見到一箇中國人便向他鞠躬’。我一直想,我們的片子能不能做到這點?讓中國人驕傲,讓外國人羨慕,我們的文化和生活?”

陳雨開啟手機,給於小航發微信,問她,有沒有審過《風情》最終版的字幕,後期主創名單?名單中沒找到我的署名,請問是失誤,還是其他原因?

於小航沒回她,就像今晚老方問陳雨,能不能在翱翔公司的片子上,加上於小航,陳雨對老方的態度。

不同的是,陳雨只是不理老方,於小航遲遲未回,過了一整夜,陳雨再發訊息,“我想聽一個解釋”時,發現她被於小航拉黑了。

《風情》在播出第五週時,成為社會熱議話題,京城飯店裡,一時間招牌菜,都貼著“《風情》同款”“《風情》魚包韭菜”“兩次上榜《風情》”……

第五週播完,陳雨起訴電視臺,關於《風情》署名糾紛一事,矛頭直指於小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