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0章 二戰河西 (抵達居延)

奴一直留居了十年之久。

皇天不負有心人,在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監視漸有鬆弛,張騫趁匈奴人不備帶領其隨從,逃出了匈奴人的控制區。

他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到底西域,見到大月氏的人。

這時大月氏人,由於新的國土十分肥沃,物產豐富,並且距匈奴和烏孫很遠,外敵寇擾的危險已大大減少,改變了態度。

當張騫向他們提出建議時,他們已無意向匈奴復仇了。

加上,他們又以為漢朝離月氏太遠,如果聯合攻擊匈奴,遇到危險恐難以相助,所以沒有聯合大漢報仇的打算了。

張騫無奈,只能返回大漢,在歸途中,他吸取教訓,為避開匈奴勢力,改變了行軍路線。計劃走塔里木盆地南部,崑崙山北麓的“南道”,從莎車,經于闐、鄯善,透過青海羌人地區後歸漢。

但他太倒黴了,那時候,羌人也已淪為匈奴的附庸,張騫等人再次被匈奴騎兵所俘,又扣留了一年多。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初,匈奴為爭奪王位發生內亂。

張騫命好,他趁機和堂邑父逃回長安。

從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出發,至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歸漢,共歷十三年。

13年,初心不改,張騫的偉大不容置疑。

他出發時是一百多人,回來時僅剩下他自己和堂邑父二人,可見這一路的辛苦。

光是想象,就知道這是一次極為艱苦的行軍。

大戈壁灘上,飛沙走石,熱浪滾滾;

蔥嶺高如屋脊,冰雪皚皚,寒風刺骨。

沿途人煙稀少,水源奇缺。加之匆匆出逃,物資準備又不足。

張騫一行,風餐露宿,備嘗艱辛。

乾糧吃盡了,就靠善射的堂邑父射殺禽獸聊以充飢。

那些隨從或因飢渴倒斃途中,或葬身黃沙、冰窟,獻出了生命……

除了張騫和堂邑父,他們的名字連留在史書上的資格都沒有……

《大風歌》在歷史上是一首著名的詩,創作背景:漢十二年,劉邦鎮壓了英布反叛回京途中,順路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沛縣所作。“十二年冬十月,上破布軍於會缶。布走,令別將追之。上還,過沛,留,置酒沛宮,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發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上擊築自歌曰:“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兒皆和習之。上乃起舞,忼慨傷懷,泣數行下”《漢書高帝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