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國的外交政策可以用兩句話來概括。
“敢戰方能言和!”
“駕馭外藩,不可示之以謙,怵之以威則能畏懼.....”
可以說這兩句話是整個大明帝國外交政策的縮影。
但是這兩句話有個前提,那就是它不是對接壤大明帝國的那些周邊小國所說的。
在面對武力不及自己,民族習性上相似,文化有共同點的東亞各國,大明帝國毫不猶豫的張開血盆大口,貪婪無度的吞併。
可是在面對,並不接壤的,如帖木兒帝國那般幅員及其遼闊,東起北印度,西達幼發拉底河,南瀕阿拉伯海和波斯灣,被抵裡海和鹹海的超大多民族帝國時,大明王朝才會用文中開始那兩句話作為外交政策。
那麼大明王朝為什麼這麼重視帖木兒帝國呢?
為什麼一面宣之於兵威,另一面又加強了雙方的貿易和文化往來呢?
首先在傳統的中國對外觀念之中,大明帝國之前的歷代中國之中,除卻蒙古大帝國之外,其他歷代君主和臣子們,對於這樣的外夷總是不屑一顧。
甚至官方史料中,只要提及外國,一律都是進貢的藩國。始終把自己,放在一個超然的位置上,鮮少真正的利用平等對待的原則和對方友好相處,共同發展。
當然傳統的中國王朝,對於外夷的富庶是嗤之以鼻的。
這裡就不得不說一句,外交是國家利益的延伸。
之所以重視帖木兒帝國,是因為大明帝國也不同於中國曆代守舊王朝,它更看重於實際的利益。
要知道在當時,帖木兒帝國的撒馬爾罕,是西域絲綢之路上西邊最大的國際貿易城市。
早在帖木兒帝國剛剛興起的時候,跟大明的帝國是有一段友好時期的。那時的帖木兒帝國專注於對西方征服,為了不雙線作戰,只能暫時對東方大國實行表面上的朝貢。
但當帖木兒帝國征服西域各國,擊敗了金帳汗國,伊利汗國,北印度奧斯曼,建立一個橫跨亞歐非三洲的帝國之後。帖木兒自稱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後裔,便與大明帝國撕破了麵皮。
不但斷絕了同大明帝國的貿易,甚至最大限度的破壞歐洲,透過克里木河,伏爾加下游,花剌子模和中國的貿易。
大明王朝,重視帖木兒帝國就是重視貿易。
準確的說,是保護大明帝國在陸地上的獨家貿易權。
儘管當時大明帝國的港口已經有歐洲的船隻,大明的船隊也曾跨越萬里海洋到達非歐大陸。
但是,在港口並不能輻射所有地區的年代。絲綢之路的收益,依舊是海洋貿易難以企及的。
尤其是帖木兒帝國那樣一個橫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國,光是同帖木兒國的貿易就足夠支援起大明帝國北方的產業革命了。
而且,在經濟利益的背後,還有軍事利益。
這一點在明朝文學家解縉所著的永昌軼事中,一個記載永昌皇帝言行的小片段中,得到了證明。
“如果帖木兒國所有的商品都來自大明,那他們就等於已經被大明所征服了!”
那麼帖木兒帝國為何要尋求同大明的合作呢?
同樣的,也是利益!
永昌皇帝時期的帖木兒帝國統治者,更加的親近東方。但由於其統治的帝國境內,民族眾多信仰,光靠一位的鐵血手腕難以維繫。
所以,當是帖木兒帝國的統治者沙哈魯,把目光投向了東方,想要學習東方先進的統治理念。他迫切的希望學習到,為何同樣是民族眾多信仰眾多語言眾多的國家,中國從來都是大一統呢?
而且,在經過了帖木兒帝國和大明帝國一開始的不和睦之後,在永昌皇帝的時期,帖木兒帝國透過絲綢之路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