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章 第11集《妙法蓮華經》

一心。所以無量義,佛陀說法的時候是叫做一心衍生萬法,開出六度的法門;但是入三昧是萬法又回到一心,所以這個時候身心是寂靜不動的。

那麼為什麼說佛陀入定是如此的特殊呢?蕅益大師解釋說,入定對佛陀是很平常,但是說法以後入定,此乃奇特,就是這個時機很不尋常。佛陀一般的情況,說完法以後他是要下座離開的,但是佛陀說完《無量義經》以後不但沒有離開,還入了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古德講,妙法將現!這個就是有徵兆了。因為後面的瑞相有三種:雨花、地動跟眾喜。雨曼陀羅花,大地六種震動,乃至於大眾歡喜,都是跟這個入定有關係。我們解釋一下。

為什麼入定是妙法將現的徵兆呢?一念心性雖然是眾生本具,但是對我們來說,它要能夠現前是有條件的。我們一般人是有心性,但是不現前。就好像說,你家有很多珍寶,但是都藏在大地下面,你沒有去開挖,所以對你來說就沒有。我們凡夫這個一念心性的自性功德,對我們來說有跟沒有是一樣。我們等於沒有,因為我們沒有現前。

那麼佛陀做這個動作,古德解釋說,為什麼入定這麼關鍵?因為它是一個內觀的表示。真如本性要現前,一定要內觀。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唯識、天台跟淨土,簡單看它的思想就看得出來。

從唯識的角度。你看唯識,唯識的修學只有一個宗旨,就是消滅阿賴耶識。唯識學認為,我們無量劫的輪迴,你為什麼會輪迴呢?因為你有一個大倉庫,阿賴耶識把你的業力都收集起來了,它時間到的時候就把業力釋放出來。所以阿賴耶識有兩種功能:第一個,攝持一切的種子;第二個,生起現行,它把業力釋放出來。唯識的態度就是說,它已經儲存了,儲存就儲存了,你也沒辦法。但是,你想辦法不要讓它業力釋放。那怎麼辦呢?唯識學說,我們業力要釋放,它有個條件,就是你第六意識的妄想跟第七意識的執著必須跟業力要產生互動。業力刺激你,然後你妄想執著,你也要去攀緣它。業力跟妄想執著要打成一片,這個業力才會輾轉相續。唯識的概念是這樣。

這樣講的話,業力我們改變不了它,因為業力是依他起性,你該受的。那這樣子,唯識學怎麼辦呢?唯識學有辦法。唯識學提出一個法,叫修無分別智。就是說,業力釋放的時候,你的心不帶名言,不能表示意見。就是說,不管快樂的果報現前,不管痛苦的果報現前,我沒有任何意見,我就認命。這是唯識的概念。這樣講也是類似真如本性的入定,六根也是收攝的。

當然,從本經的《法華經》的思想,那你這樣太消極了。

面對業力的時候你不表達意見,業力自然會沉澱。它就怎麼樣?“破和合識,斷相續心。”這個破和合識破的第八識。所以你看有些人,他那個生死業力很熾盛,因為他一天到晚跟它互動。你只要跟業力互動,那第八識的轉動就很強烈。有些人他的業力很淡薄。不管快樂痛苦,你的心淡薄,業力就淡薄。修無分別智,當然是減少生死業力了,但是這樣也很可惜。

《法華經》認為,你應該是歷事煉心,把順逆的境界轉成真如本性的歷練。它是透過內觀,觀照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透過這種業力的衝擊來強化你的清淨心、菩提願。空假中三觀。

這樣講就更積極了。我不是不表示意見,我能夠把你的力量用來增長我的清淨心、菩提願,所以他整個人生就是一場歷練。這是第二個概念。

我們看淨土宗。淨土宗的重點在臨終正念,千念萬念在臨終的正念。臨終的正念有兩個條件要現前:一個叫做都攝六根,一個叫做淨念相繼。就是,第一個,佛號要現前;第二個,正念要現前。你只有佛號現前,正念不現前,那也沒用。

你這個正念要現前,就是你的心是內觀的,是內收的。一個人臨命終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