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地說,蕅益大師用一句話就把它因果貫穿了——妙因妙果不離一心。成佛的因也是一念心性,但是他這個一念心性強調的是本體,強調清淨心。成佛的果強調的是菩提願。你為什麼成佛?你是從一心所發起的菩提願,所以,你把願給滿足了你才能夠成佛。所以若因若果都是講一心,只是一個是講清淨心的本體,一個是講清淨心的作用。
這個地方把這個古今會通一下,就是說,自古至今,就是先成就法身的因地,再成就應身的果地,沒有例外。就是說,你成佛靠實法,成佛的因地靠實法,成佛的果地靠權法。就是各有各的方便,你發你的願,他發他的願,各修各的因緣。
寅二、會弟子古今 分四:卯一、本結大緣;卯二、今住聲聞;卯三、結會古今;卯四、釋未來疑
我們看,這些法師如今都各自成佛了。那麼弟子怎麼回事呢?弟子變化就多了。因為弟子那個時候是凡夫,凡夫有輪迴,這個變數就太大了。我們看看弟子聽完《法華經》以後有什麼樣的結果。它有四段。
卯一、本結大緣
諸比丘!我等為沙彌時,各各教化無量百千萬億恆河沙等眾生,從我聞法,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些聽法的弟子,在十六菩薩沙彌說《法華經》的時候,“從我聞法,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聽聞《法華經》以後,每一個人都發菩提心了。所以諸位!如果你只是內觀真如、成就清淨,你《法華經》的善根只是成就一半而已。清淨心以後一定要發起菩提願,一定要落實一種事相的因緣,而不只是理想化的、離相的、清淨的本體而已,這只是基本功。
所以,清淨心跟菩提願這兩個是不可分開的。當然,我們剛開始偏重清淨心,菩提願是後面偏重,但是在修的時候兩個都要具足。就是說,剛開始聽《法華經》的時候是清淨心、菩提願都具足了。
蕅益大師在這段的時候,他講一句話很重要,他說:三乘初心,不愚於法。就是說,三乘的人成就道果,雖然他可能成就聲聞、緣覺、菩薩這三種道果,但他們最初的發心有很多很多都是依止《法華經》。那麼依止《法華經》成就一心真如清淨心、菩提願以後,怎麼又變成權法的功德了?因為退轉了。這後面會說。佛說明了,《法華經》一退以後,就落入了三乘的果地。不過沒關係,三乘的果地,你只要遇到佛陀出世,佛陀會幫你會權入實。所以,一旦聽聞《法華經》以後,他就怎麼樣呢?他有可能落入三乘的功德,就是退轉。這是就退轉義來說。
卯二、今住聲聞
此諸眾生,於今有住聲聞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人等,應以是法,漸入佛道,所以者何?如來智慧,難信難解。
“此諸眾生,於今有住聲聞地者。”“三乘初心,不愚於法”,這個包括菩薩乘,但是這個地方特別講聲聞乘。就是說,這些聲聞弟子一開始發心都是發菩提心,安住清淨心,但是在生死輪迴當中退轉了以後,就證得阿羅漢果。其實這個問題不是佛陀的錯,因為佛陀在今生也經常教化他們無上菩提的法門。比方說佛陀沒有講《法華經》之前,講大乘的方等時、般若時,但是弟子們還是要先以小乘的空性涅盤成就以後,才能夠入佛道。
每一個人悟入佛道的過程因緣是不同的。就是說這個人你把他直接拉到佛道,那就壞了,壞事了;但是,你先把他拉到涅盤,再入佛道就對了。雖然是過程,他一定要經過那個過程。這件事只有誰知道呢?只有佛陀知道。“如來智慧,難信難解。”就是說,那誰知道我應該要先到人天乘?我可能先到人天乘活個一百劫,然後我厭惡生死以後,我成就阿羅漢涅盤,然後我再怎麼變?全世界只有佛陀知道。
為什麼佛陀知道呢?
因為“如來智慧,難信難解”。佛陀那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