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章 第4集《妙法蓮華經》

所有的法後面加一個妙。你本來是持名,加上《法華經》,那就叫持名妙法;如果你是佈施,你加上《法華經》,叫做佈施妙法。它能夠超越因緣所生法,從自性裡面去開顯功德。所以它就是“不論引入”,它不是次第的方便的引入,而是當下的契入。這就是為什麼佛陀在後面不斷地讚歎《法華經》是最為殊勝——在我所有的法中最為殊勝。對凡夫來說,反正我們上不了《華嚴經》,那我從《法華經》入手!就是初地以下的菩薩一定要修《法華經》,你才會功德圓滿。

那麼這個概念,我們把它畫成三個圖,就是佛法界、眾生法界跟心法界。

我們現在是眾生法界。

眾生法界,按照唯識的說法,我們就是根塵識:六根依我們的果報體去攀緣六塵,然後碰撞以後產生六種的心識。所以,從因緣所生法,我們沒辦法突破我們自己業力的小水泡。如果你今天走的是因緣所生法,那真的是這樣,真的是業障深重、求出無門,這句話是說得一點都沒錯。

因為你的六根攀緣六塵,這個六塵怎麼來的?六根就是業力所變現,六塵也是業力所變現,根塵碰撞產生你的妄想。其實你如果從因緣所生法去看,那你的人生真的是無解,真的只有求生淨土一條路而已。無解,人生無解。因為業力去引導妄想,妄想又攀緣業力,人生會輾轉相續,怎麼會有解呢?

但是諸位!如果我們今天不去走因緣所生法這條路,而去走另外一條路,就是心法妙、眾生法妙,把我們眾生本具的一念心性找出來,啟動它,“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個時候,透過一念心性的功德,安住一念心性。當然,嚴格來說,你如果學《法華經》之前學一點空觀的智慧,或者學過《楞嚴經》會更好。它會把眾生法界先離一切相,讓你的心先從因緣所生法撥開來,先回歸到空性,或者回歸到一念的清淨心。從眾生法界先拉到一念心性的妙,然後《法華經》就開始啟動自性的功德。

《楞嚴經》跟《金剛經》是破妄,《法華經》是顯真。它透過一心三觀,觀十法界十如是,從心法裡面趨向佛法界,這個是成佛的捷徑。就是從心性來帶動緣起法,這個叫做稱性起修。

我們凡夫是在因緣所生法裡面活動,所以弄得自己傷痕累累,人生無解。然後呢,你修空觀:哦,我跟因緣所生法隔離,完全落入空性,跟因緣法隔離了。這也落一邊,就偏空了。心性不是這樣。心性的好處:它本身能夠超越因緣,它又能夠跟因緣互動。就好像蓮花,它沒有離開汙泥,但是它能夠吸收汙泥的養分,促成它的成長。

,!

所以《法華經》有一句話,到後面會說到,我先把它講一遍。它說:“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就是說,做為佛陀是福慧兩足尊。他的智慧看到什麼呢?看到一切法常,就是心性;他又能夠知道無性,又看到緣起。佛陀同時看到一切法的妙的心性,又看到染淨的因緣所生法。那麼,他提出一個概念,叫做“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就是,心性它是不生滅的,但是本具的心性要靠因緣來激發它。所以理觀一定要事修來激發它。

諸位!學《法華經》他能夠不執著因緣,但是他又能夠勇敢地面對因緣。《法華經》面對事情是三個態度:第一個,發自內心。他所有因緣都是先拉到心性,先發自內心。第二個,藉助因緣。他要假借因緣來修。第三個,超越因緣。

發自內心、藉助因緣、超越因緣。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

釋迦牟尼佛,有一次在滅惡生善的過程中,有一生因為罪業的因緣墮落到火車地獄。這個地獄就是有兩個人去同時拉一個火車,一個火燒的車,很熱又很重。釋迦牟尼佛當時比較強壯,另外一個跟他拉車的人比較羸弱,就拉不動,拉一天也拉不動。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