麼這個人怎麼辦呢?
這個人他一入定以後,他也看到他心在波動,他心中一定是心生疑悔:怎麼會這樣子?我心中怎麼還有煩惱,還有微細煩惱?所謂的“俱生猶自現纏眠”,他有微細的煩惱在活動。
這個人他死了以後,他以為生涅盤了,其實不是。他會主動地往生到他方佛土去,有佛教化的地方,生在方便有餘土。到了十方佛土以後,佛陀會把他不足的地方,跟他講《法華經》幫他補足。
所以結論,沒有一個人永遠待在阿羅漢的位置,沒有一個人。這個問題遲早要解決的。
你說,那這樣子,如果這個人他入定的時候觀察有問題,佛不在了,他要入滅了,那這個人就完了;阿羅漢他一進去涅盤,那可是不出來的,他沒有願力,他不像菩薩是“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涅盤”,他可是踏踏實實想要進涅盤的!那他怎麼出來呢?其實他沒到涅盤去,他到十方諸佛的方便有餘土去了。那個涅盤是一個假名字。“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這個就是佛陀的設計,佛陀說法是這樣設計的。
癸五、佛言無虛妄
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諸佛如來,言無虛妄,無有餘乘,唯一佛乘。
佛陀講完為實施權、開權顯實以後,佛陀再強調信心的重要:“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對前面的為實施權、開權顯實,你要相信佛陀說的話。十方諸佛說的話是“言無虛妄”,根本沒有所謂的三乘、二乘,那是就著一時的因緣,可能會產生三乘、二乘的效果。但是你把時間拉長,所有法的力量都是趨向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成佛之道。所以,你早點把心態準備好,這個法門就會開啟一個成佛之道。
我們總結一下。前面是談佛陀的設計。佛陀是怎麼設計?那當然佛陀煞費苦心,佛陀又要滿足我們的需求,又要把這個法拉到成佛,是很難的。從凡夫角度來說,我們看到《法華經》佛陀這樣設計,我們成佛之道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開始於因緣;第二個,會歸於心性;第三個,圓滿於菩提。
我們先解釋一下,為什麼開始於因緣?每一個人開始學佛,他沒有選擇性,都是因緣。就是這個人過去生跟什麼有緣。所以你第一個遇到的法門……可能你現在已經不在這個團體了,也可能離開了這個法,你現在轉到其他的因緣,但是你第一個法一定是因緣招感的。每一個人都是顛倒妄想學佛的,而那個引導你去碰到這個團體、碰到這個法門的,只有一句話就講完了:因緣力故。過去生跟你有緣!那沒關係,這不重要。
重要的是第二階段,你怎麼樣把這個法門會歸心性。這關鍵了,讓你真實地安住。否則,這個法門操作起來,你只是活在因緣的信仰、過去的一點道心,你遲早會進入困境的。所以你一定要把它生起理觀的智慧,就是《法華經》所說的,你一開始遇到的是一個唸佛法門、遇到的是一個持戒法門,或其他什麼法門,都沒有關係,那是你過去的因緣。你過去的因緣遇到以後,你如果沒有理觀的智慧來開展它,那你就陷入了法門的限制了。如果你今天沒有理觀的智慧,那就是法門在帶動你,不是你在帶動法門,那你就會塑造成佈施的相貌、持戒的相貌、唸佛的相貌。如果你今天是理觀來帶動法門,那就不一樣了,那叫一個菩提的相貌。你只有一個相貌,不管你修什麼法門,都是成就佛道。所以佛法就是這樣子了,起初的修行是來自於因緣;中間來自於理觀;你有理觀以後,你就能夠趨向佛道。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所以你不要再抱怨你修什麼法門是什麼問題了。同樣一句佛號,有人會把這個佛號唸到生天,有些人會把佛號唸到三惡道去,有些人把佛號唸到極樂世界還繼續成佛。關鍵不是那一輛車子有多好,關鍵是車子前面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