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3章 第23集《妙法蓮華經》

壬二、正頌絕言嘆

這一科是說明“約跡門開權顯實”。佛陀在〈序品〉的時候,事實上是不發一語,沒有說任何一句話。佛陀只是做了一個動作,就是放光現瑞,就引起了彌勒菩薩跟文殊菩薩之間的對話。對話的結果,其實也沒有把本經的內涵說清楚、講明白,只是知道說佛陀將說妙法。而這個妙法,可以斷除所有修行人心中的疑惑,以及補足修行人過去的功德的不足。斷除疑惑、圓滿功德。就是預告這部經的兩大功能。

佛陀在〈序品〉沒有說一句話,什麼時候開始說話呢?到了〈方便品〉。這個時候世尊從三昧中安詳而起,講了兩件事情。這兩件事情對後面的整個經文的影響是非常關鍵的。

第一點,佛陀讚歎佛智。佛陀就把自己的智慧給毫無保留地講出來。佛陀的自受用的根本——真實的智慧甚深微妙、不可思議;佛陀的方便的智慧所成就的功德,十力四無所畏,種種的解脫三昧,也不可思議。

當然,佛陀講完這個智慧跟功德以後,就告訴舍利弗,這些都是你們過去所不知道、所沒有的。當然這件事情就引起了聲聞人的震驚,因為佛陀過去從來沒有指名道姓,面對聲聞人講出他自己內心的世界。這個目的在哪裡呢?就是動執生疑,讓聲聞人包括三乘人知道修行上自己有所不足,有所疑惑,請佛開示。所以第一件事情,佛陀把自己的智慧跟功德毫無保留地展現出來。

第二個,佛陀講到自己的內心是怎麼成就的。佛陀講到自己因地的根本,就是證得實相。這個是關鍵。佛陀您老人家怎麼能夠成就這麼甚深的智慧、怎麼能夠成就這麼廣大的功德呢?因為佛陀證得了諸法實相。所以它整個後面的經文,核心思想就是:修行的成敗不在法門的高下,而是你的知見。你用什麼觀念來修行,決定了你未來的格局大小,決定了你未來的功德是不是圓滿。

所以後面就談到所謂的“眾生知見佛知見”的差別了。我們先談談三乘人的知見。就是剛開始,這些聲聞、緣覺、菩薩,沒有看《法華經》之前,他們是怎麼樣的心態來面對修行。

在古德解釋說,過去的三乘人沒有聽《法華經》之前,是秉持因緣的教法,諸法因緣生。從凡夫的角度,凡夫是創造雜染的因緣,所以流轉生死。佛陀反其道而行,講到還滅門,佛陀創造了清淨的因緣。比方說,佛陀要我們修四諦法門,成就涅盤的功德;比方說我們修十二因緣,成就辟支佛果;我們修六度的因緣,而成就菩薩的功德。所以在三乘人的觀念裡面認為,一切法都是因為我創造了一種清淨的因緣,我才有三乘的果位。當然,從因緣的教法這樣講是合理的。一切法是因緣創造出來的,非常公平。你造什麼因緣,就得什麼果報。

但是,到了本經,佛陀要改變這個思考了。也就是說,因緣法是有所不足的,佛陀必須要把它補足了,因為前面是方便。因緣法的教法有兩個缺點:

第一個,你從因緣的觀念去修行,當然可以修因證果,但是它第一個問題就是,心不安穩。因為因緣本身也是一種心外求法。雖然這個法是一種清淨的、莊嚴的法,但是從本質上來看也是一種向外攀緣,只是你攀緣的是一個好東西,如此而已。但是攀緣的本質沒變。所以它這個地方是說,二乘人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他沒什麼問題;等到成就果位以後,不同的人、不同的果位聚集在一起互相比較的時候,心中就有疑惑了。肯定他們心中不安穩,雖然成就聖道,還是不安穩。不安穩就產生疑惑了。所以說,依因緣所生法的觀念來修學,第一個問題出來了,就是“弟子心不安”。

第二個,這個因緣所生法是向外攀緣,他會產生法執。因為因緣的生滅變化它本身不安穩,他就會對它所生的這種功德生究竟想。比方阿羅漢,他好不容易成就涅盤,他就把全心全意的心住在涅盤,然後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