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7章 第27集《妙法蓮華經》

心所念”,這個人心中在想什麼。他的這個妄想——每一個人的妄想都有他的希望。你看有些人,他看到佈施就很高興,他去做義工,他做整天也不累,他就喜歡這樣的一個因緣。有些人喜歡持戒,晚上不吃飯他也無所謂。就是,眾生無量劫來在整個三界當中已經養成一種性格傾向了,他有一種念想。依止這種念想,再經過他過去所修的種種的道法,已經形成“若干諸欲性”,已經形成某種的根性了。聲聞、緣覺、菩薩的根性,這個已經形成了。而且這個不是三天兩天可以改變的,佛陀必須要先滿足他的需求。因為他的念想,再經過他過去生所接觸的道法,形成這種三乘的根性。這第一個。

第二個,他有他的罪業,佛陀必須要先為他破障。“先世善惡業。”

“佛悉知是已”,佛陀先觀察他過去的因緣,知道以後,“以諸緣譬喻,言辭方便力”,重點是“令一切歡喜”。佛陀就是“安隱眾生故”而施設方便。先讓他歡喜,不一定要讓他圓滿。佛陀的意思,先求有,再求好。就這個概念。就是說,這個人有歡喜心,他就有修行的動力,先讓他踏出第一步。

那麼怎麼說呢?“或說修多羅”,這以下就是小乘的九部經了。“修多羅”就是小乘的經典阿含經。“伽陀”就是偈頌。“本事”就是佛弟子過去的一些造作的因緣,作什麼業、受什麼報等等。這個是佛弟子過去的因緣。“本生”就是佛陀自己說自己過去生行菩薩道的種種的因緣。“未曾有”就是佛陀跟弟子之間種種神通變化不可思議的事,叫未曾有。“亦說於因緣”,就是諸法生起的這些種種差別的因緣。有些人是因佈施的因緣而怎麼樣了,因為持戒的因緣怎麼樣了,就講各式各樣的因緣。“譬喻”,用容易了知的事情來比喻難知之事。比方說佛陀講真如,初地的真如跟十地的真如,就是一個是初一、一個是十五,等等。“並只夜”,這個只夜就是重頌。“優波提舍經”就是論議,就是去論述諸法的差別義理。

有一類“鈍根樂小法”,喜歡小乘的佛法,“貪著於生死”。雖然他貪著生死,但在過去的佛當中,他也學佛。但是他“不行深妙道”,他對於發菩提心、廣修六度、經過三大阿僧只劫不怕辛苦這種大乘法,不生好樂,他不行深妙道。那麼他是怎麼修行呢?“眾苦所惱亂。”這個地方古德解釋說,他為什麼痛苦呢?因為他貪愛生死果報。聲聞人他對痛苦的感受是怎麼來的?它是相對的。因為他對三界的快樂特別執著。三界的快樂本身就有問題,你愛得越深,你的受傷就越重,它本身的這個快樂就是一種毒藥。他因為貪著生死,最後的結果當然是“眾苦所惱亂”。所以佛陀只能夠開出一個“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用涅盤的寂靜的功德來安他的心。

這段經文就是說,佛陀當初是怎麼樣施設方便的?佛陀務實地面對眾生過去的因緣所生法。你從什麼因緣過來,佛陀先滿足你的需求。佛陀先不談高深的真如本性,先談因緣。當然,因緣當中,每一個人在三界裡面打滾,應該說有三種因緣:有一種人是喜歡人天果報的,所以他學佛的思想是增上;有一種人是被痛苦傷害很重的,他是屬於小乘根機的,就是出離心的;有一種人是比較主動積極的,大乘種性的,就是菩提心。

人天我們就不談了,我們談出世法。出世法就是兩種人:二乘跟大乘。二乘種性人的特點,他的整個思想就是三個字:出離心。所以經典上說,二乘人對什麼事情就是“少事、少業、少方便住”,事情越少越好。他也不想多事。你跟他說修六度有多大的功德,他也不生好樂。他只是希望:我趕緊了生死、到涅盤寂靜,這樣子對我來說就大事已辦了。所以他的重點,“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我也不多求,我也不求功德莊嚴,我要的就是寂滅。好,那你既然這樣子,佛陀就“令一切歡喜”,就“為是說涅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