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說去追求一箇中道的東西,而是你的心本來就即空即假即中,是你自己把它搞壞的。你的心性本來設計就是中道的。所以《法華經》的中道要比一般的大乘佛法的中道——心外求法的中道——更高明。這是從相對的角度。
丙二、絕待論妙。
當然,本經的思想,智者大師講這個妙,還不在相對,它的重點在下一個,“絕待論妙”,站在圓融的角度來談妙。我們看。
絕待論妙:
說無分別法,即邊而中,無非佛法。亡泯清淨,無復有法可相形比,待誰為粗,形誰為妙。無所可待,亦無可絕,不知何名,強言為絕妙。
本經的妙,並不是說我比你高,不是這個意思。那是前面的,那是阿含、方等、般若。佛陀說的是無分別法,他是站在一念心性、無所得的角度。就是說,我人生的目的已經不再去追求什麼苦集滅道了,我是開顯我自性的功德,所有的修行都是借事修心,所以它的中道是“即邊而中”,它是含攝空有兩邊而成就的中道。
所以站在本經的修學——稱性起修、一念心性的角度,一切法順逆皆方便,沒有什麼清不清淨,因為你本來就清淨,你只要不去執著。就是說你只要不多事,不強作主宰,你本來就清淨的。“無復有法,可相形比”,所以這個法是最微妙不可思議的,你自性的功德是最好的。“待誰為粗,形誰為妙”,所以從一念心性的角度,沒有什麼清淨不清淨、粗妙的問題。但是總要給一個名詞,所以“強言為絕妙”。
《法華經》的殊勝在智者大師說的這個“絕待論妙”,它有廣大的包容性。你看圓教,《華嚴經》也是圓教,但是《華嚴經》不攝受我們凡夫眾生。就是說,這個法門好,但你上不去。《法華經》的好在於它叫“一佛乘”,它有整合的概念。
什麼叫整合概念?
就是說,我們修的法門,其實每一個法門都有方向性。比方你佈施,佈施這個法是什麼方向?它會引導你的生命趨向富貴。你不斷地做,不斷地做,它在你的生命中會產生力量,它這個佈施的資糧,會引導你往富貴的方向走。你說我持戒,我喜歡持戒……你看人各式各樣。有些人他喜歡佈施、喜歡放生,有些人他什麼事都不想幹。他喜歡持戒,也沒關係。他不斷地造作持戒,他這個持戒的法會引導他往尊貴身走,來生特別尊貴,受人尊重,但是不見得有福報。那忍辱這個法呢,會引導一個人成就莊嚴身。所以每一個法都有它的方向。
如果你今天沒有修《法華經》,會有什麼問題?你的人生多元化,你沒辦法整合它。你的方向很多,沒辦法整合,你的力量就分散了,因為你生命有限。你今天修佈施,來生修持戒,結果你的生命當中,你不能把這種點點滴滴的能量集中在一起,達到你要的目標。
,!
所以一佛乘它好就好在,它可以把這種多元化的法門加以整合,叫做法法銷歸心性,所有的法門都往心性走,常同常別。大家都在開顯心性的功德,但是方便有多門。所以《法華經》的好就在於“絕待論妙”,它能夠整合你。你修什麼都沒關係,你多了《法華經》,它幫你整合。
乙二、蓮華 分二:丙一、蓮華二義;丙二、四種蓮華
丙一、蓮華二義。
好,我們看最後的蓮華。
二、蓮華。
蓮華二義:
一、出水義,出離汙泥濁水故。
二、開敷義,以勝教言開真理故。
四種蓮華:
一、泥裡蓮華,喻凡夫心中妙法。
二、濁水蓮華,喻二乘心中妙法。
三、清水蓮華,喻菩薩心中妙法。
四、出水蓮華,喻佛心中妙法。
好,那麼為什麼這個微妙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