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成敗交給業力。佛法的意思,我們只能重視因地,不能決定結果。所以整個阿含經,它就是消除生死業障,就做這件事情——修無我觀,慢慢把生死業力給調伏了,趨向涅盤。
這是第一件事情。
乙三、方等時
我們看第二個。佛陀開的第二帖藥,對凡夫,方等時。
三、方等時。彈偏斥小,嘆大褒圓。譬如食時。恥小慕大,自悲敗種。
阿含經,佛陀對於聲聞人、對凡夫修無我觀、趨向涅盤,那叫一個讚歎有加。佛陀是處處讚美,說你這個是修無比法,非常殊勝。
到方等時就不一樣了。因為這些凡夫也好,二乘也好,已經把生死業障調伏到一個程度了,涅盤的寂靜的功德在心中已經慢慢生起了,所以這個時候,佛陀把大乘的功德跟小乘的涅盤放在一起,就產生對比。對比就產生兩個結果:“彈偏斥小,嘆大褒圓。”佛陀在方等經是明顯地訶責小乘的不足,讚歎大乘功德的殊勝,就好像太陽到了早餐的時間,七點到九點。
,!
在這個方等時,二乘人的心態叫做“恥小慕大,自悲敗種”。我們看阿含經,阿羅漢對自己的表現,有一句話可以看出他的心態。阿羅漢說是“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皆作,不受後有”。就是阿羅漢他成就阿羅漢,他一定要講出這句話出來,說我的生死到此結束了,所以阿羅漢叫無生。他不敢講無死,因為他還要死一次。他永遠沒有受生這件事情了,他還有一次死亡,所以他無生。“我生已盡”,我的生命不可能再投胎了,在我的生命裡面沒有受生這件事情了。我是“所作皆作,不受後有”。在他的認為是說,我所有的法門都修完了。也的確,阿含經的“無我觀”這個功課他的確修完了。
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出來,二乘的聖人對自己是充滿自信,甚至於目犍連、舍利弗尊者也是。他們認為佛陀跟我也差不多,佛陀你也不過就是一個大阿羅漢而已。他認為佛陀也是一個解脫的功德。所以,到了方等會上,他們可以說是大開眼界,知道什麼叫做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方等經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維摩詰經》。《維摩詰經》是什麼樣?維摩詰託病弘道。它說是維摩詰居士生病了,躺在床上就憶念:“世尊大慈,寧不垂愍”——佛陀那麼慈悲,為什麼沒有人慰問我呢?
佛陀知道以後,就派舍利弗:舍利弗尊者!你帶著僧團去慰問維摩詰居士。舍利弗說:我不敢去啊。說你怎麼不敢去呢?你是聲聞人智慧第一。他說:世尊啊!你不知道,有一天我在樹下打坐,長者維摩詰居士走過來說:尊者!你是身體在打坐,還是內心在打坐?我回答不出來。
因為阿羅漢認為,身就是心,心就是身,沒有什麼大乘佛法說的“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大乘往往就是不思議境。
舍利弗尊者繼續說:那你老人家說我是身在打坐,還是心在打坐?維摩詰居士說,不起滅定而現威儀,是名靜坐。他說,你應該身體在打坐,但是你要同時能夠現出各式各樣的應化身,這才是真正的打坐啊!當然,這個超越阿羅漢的範圍,這是千百億化身的境界。所以舍利弗尊者覺得:哦,這個人很高啊!所以他不敢去。
佛陀說,那目犍連你去。目犍連也不敢去。後來問須菩提、迦葉尊者,沒有一個弟子敢去。所以佛陀只好命令文殊菩薩,帶所有的大小乘的弟子,說是菩薩八千,阿羅漢五百,浩浩蕩蕩地去跟維摩詰居士問候。
維摩詰居士當然是不可思議。他知道這些弟子們來,就用神通力把這個房子的東西全部清空,剩下他的床座,他就躺在床上。然後到東方的須彌燈王佛的地方,借了三萬兩千個床座。每個床座有多高呢?八萬四千由旬。借過來,放在他的丈室。
來了以後,就請這些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