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面對的是一個什麼環境。
“我知此眾生,未曾修善本。”我知道很多的弟子都是從外道轉過來的,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很多很多,缺乏這種大乘的善根,只有外道跟小乘的善根。這種善根的人,對五欲的果報是很執著的,“堅著於五欲,痴愛故生惱。”一方面貪愛,一方面執著。這個“痴”就是,他這個貪還不是一般的貪,是很堅固的,所以他產生了惱。貪愛心的結果就是“得時多怖畏,失時懷憂惱”,得到的時候就是怖畏,怖畏失去;失去的時候就憂惱,所以他這個心很粗重。“以諸欲因緣”,對這種貪愛的因緣,他很容易墮三惡道,在輪迴六道中備受種種老病死的痛苦。就是說,因為他對三界果報的貪愛,要麼造罪,要麼修善。如果他有造罪的因緣就墮三惡道;如果他修善,修善沒有到三惡道,輪迴三善道,但也是“備受諸苦毒”。
所以,這說明了眾生濁。眾生在當時的環境對果報的貪愛,產生很嚴重的顛倒。
我們看命濁,就是壽命的障礙。“受胎之微形,世世常增長。”那麼他受胎的時候,五濁惡世是一種胞胎,它可不是極樂世界的蓮花化生。這種胞胎是慢慢地由小變大,而且“世世常增長”,這種輾轉相續無有窮盡,一生一世都是這樣。所以,“薄德少福人”,這種沒有福德,沒有善根的人,“眾苦所逼迫”。就是這個壽命短暫,他沒辦法長時間地修學。所以佛陀必須要在短時間內給他一個安定的法,因為時間緊迫了。這個命濁,壽命短暫。
再看當時的邪見。那佛在世的時候,邪見很厲害,九十六種外道。眾生在佛陀沒有出世之前,“入邪見稠林”,就像一個人走入稠林走不出來,或者執著有——常見,或者執著空——斷滅見。“依止此諸見,具足六十二”,九十六種外道等於是六十二種邪見,要麼著空,要麼著有。也就是說,他不但是壽命短暫,他心中還有堅固的邪見。
再看他的煩惱。“深著虛妄法,堅受不可舍。”對於五蘊生起的假相,他過去生享受過這種五欲的快樂,就把它抓在心中不願意棄捨。或者“我慢自矜高,諂曲心不實”。懈怠的人是貪愛,有德的人是高慢,就是心中不正直,就這兩種的煩惱:要麼貪愛,要麼高慢。
我們再看看劫濁,劫濁等於總結了。“於千萬億劫,不聞佛名字。”所以,煩惱邪見的結果,就很難在三寶中栽培善根,“亦不聞正法,如是人難度。”
這段經文等於是佛陀回顧他老人家一生的弘法。我們平心而論,其實佛陀在其他諸佛當中,他方便法的比例是蠻高的,尤其是聲聞法講得很多,怎麼樣厭惡生死、怎麼樣調伏煩惱、怎麼樣拜懺。你看阿彌陀佛他這一生說的法。阿彌陀佛他不講人天乘,他也不講二乘,他不告訴你怎麼了生死,他只是告訴你怎麼成就功德。那釋迦牟尼佛相對他這一期的教化,他破障的法門講得特別多。佛陀必須要交代:不是他願意這樣做,而是環境使然。你叫其他佛來也是這樣做。就是面對五濁惡世,大家壽命很短,他已經沒有太長時間去教化。佛陀必須在一種急迫的情況之下,“安隱眾生故”,所以小乘法講得特別多。
我們從現實環境來看。諸位!你現在平心而論,看看佛教界。你看你要是說拜懺,哦,很多人;說要加持,那更多人;你要是說來聽經修止觀,可能就不多了。為什麼?眾生是這樣,離開痛苦比追求功德更急迫。要我看,如果佛陀生長在這個時代,釋迦牟尼佛在這個時候出生,我看他的法還得往下降,那就不是聲聞法為主,我看是人天乘為主了。就是說,為實施權,要降到什麼水平,佛陀說你不要怪我,那是眾生的共業,我的目的是要讓眾生離苦得樂。所以佛陀也只能看因緣辦事。
就是說,今天,舍利弗尊者!你不要怪我講聲聞法來攝受你,因為我的環境就是這樣子。佛陀的弟子很多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