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聞弟子中之五百阿羅漢。“受記”者,謂五百弟子,領解“開三顯一”之妙理,故得蒙佛授記;以其佛名,國名皆同,是為“同記”,不是“別記”,故以此標為品名。
<五百弟子受記品>這個品目是怎麼來的?先解釋五百弟子。這個五百弟子就是佛陀的常隨眾,一千兩百個弟子當中的五百弟子,就是五百羅漢。我們看這一段經文,事實上整個授記的範圍不止五百弟子,而是涵蓋整個千二百弟子,為什麼只用五百弟子來作品目呢?
古德說,這有兩個理由:第一個理由,佛陀雖然有一千兩百個弟子,但是隻有這五百個弟子是皆悉在座,他們五百個共同在法華會上,聽《法華經》的三週說法。也就是說,其他的有些弟子是不在的,但是五百弟子是全部都在。而且這五百弟子是佛陀常隨眾當中的常隨眾,就是對整個弘化因緣有一定影響力的,所謂的眾所知識,名稱普聞,而且皆悉在座。這第一個。第二個,自陳領解。五百弟子在聽完三週說法以後,講出一個“系珠喻”來表達自己的領解,那其他弟子沒講。所以從皆悉在座、自陳領解這兩個角度,就把五百弟子來安立這一品的品題。
那麼,五百弟子到底是做了什麼事呢?接受佛陀的授記,來記別他未來成佛的相貌。就是五百弟子在領解“開三顯一”的妙理以後,就蒙佛授記。簡單地說,從般若道,開始要從空出假,走入方便道,開始要規劃未來的應身佛了。因為他們的正報的佛名跟依報的國土都完全相同,所以是共同授記,不是說佛陀給五百個弟子一個一個授記。因為這五百弟子佛名、國名都完全一樣,所以就共同授記。
蕅益大師對五百弟子授記這一點,他有一個說法。他說,這五百弟子當然是下根人,因為上根人在法說開悟,中根人在譬喻說,下根人在因緣說。但是蕅益大師說,你不能理解成好像下根人前面兩週說法都沒有受益,也不是這樣。他這個開悟是漸漸開悟的。
比方說,他在法說的時候聽到佛陀說“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欸,他們已經開悟一點了。第二個,到了譬喻說的時候,講到三界火宅,佛陀一開始要使令弟子快速離開三界,安立了三車,出去以後,必須換車了。因為三乘的車跟界外的車是不同的車,三乘的車是趨向我空,是奔著火宅的門而去。離開三界以後,你進入般若道,你要奔向一心真如了,所以車子不一樣了。所以在譬喻說的時候,他也開悟一點。到因緣說的時候,講到宿世的因緣,他就完全開悟了。所以他這個開悟是漸次的,漸次的開悟。就是說,三週說法對整個聲聞弟子來說是缺一不可的,這個到後面經文的時候會詳細說明。就是經過三週說法,使令下根人完全開悟才授記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我們看第二段,經文要義。經文要義當中,先看本品的要義。
二、經文要義
本品要義,大分為三:
(一)前品結會古今,開三顯一,令下根聲聞,自識宿因,領解佛乘之妙理,發起大乘之願心,佛今故為授記。顯如來三業不可思議,凡有施為,功不唐捐,一歷耳根,永為道種。
在前面的<化城喻品>,佛陀等於是結會古今,這一點對聲聞人的信心很重要。過去聲聞弟子在大通智勝佛時,曾經聽過《法華經》,也曾經迴歸過一心真如,佛陀把他這樣的一種大乘的成佛初心講出來;到他現在因為退轉,變成二乘的功德;到最後佛陀今天又重新講《法華經》。就是他經歷過三個階段,從古至今有三個階段,《法華經》、二乘法、再到《法華經》。這三個階段講清楚以後,下根人就明白,他過去的大乘善根並沒有退失,只是功能上暫時地退轉。所以就領解一佛乘的妙理,發起了大乘的菩提願心,所以佛陀才可以授記的。
這當中顯如來的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