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0章 第40集《妙法蓮華經》

諸位!我們後面會說到,五濁障大不障小,這個後面下一堂課會說。就是說,五濁的火對小乘的善根而言,他不怕,因為小乘強調出離。其實淨土宗也不怕五濁惡世,越是五濁惡世修淨土的人越多,因為它是出離。五濁惡世障礙的是菩薩道。因為在五濁惡世的時候人人自危,人會變得比較自私,所以五濁惡世第一個傷害的是大乘的善根,就是菩提心發不起來。因為你的災難也很多,我的災難也很多,我自顧不暇。

這些三乘的諸子雖然過去生跟釋迦牟尼佛學過《法華經》,但是經歷五濁惡世以後,這些善根已經傷害到非常薄弱了。所以,你用一佛乘的功德給他,他可能不相信甚至於謗法,反而墮落。所以你說用神通力、用智慧力,用布把他包出去,這件事行不通。

有兩個理由行不通:第一個,他煩惱太重。他老是想要追求三界的快樂,你把他包起來的過程中他就掉下去了。第二個,他對你的功德力沒有興趣,因為他大乘善根已經退失了,退轉了。所以他變成一種怎麼樣?從大乘的角度來說,他已經是根鈍遮重。所以,你這個時候用大乘的《華嚴經》法門,對他來說已經沒辦法相應了,因為法大機小。

所以,這個地方用功德來引導他。用佛陀的神通力、功德力、智慧力,不行。這是第一個,勸門擬宜不得。佛陀不是真的要做,佛陀是心中有這麼一個想法,叫擬。

卯二、誡門擬宜不得

看經文。

我當為說怖畏之事,此舍已燒,宜時疾出,無令為火之所燒害。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諸子,汝等速出。父雖憐愍,善言誘喻,而諸子等樂著嬉戲,不肯信受,不驚不畏,了無出心。亦復不知何者是火,何者為舍,云何為失,但東西走戲,視父而已。

前面佛陀是用大乘的功德來引導他們,說,你們好好修學,有無量的四無所畏、十八不共、十力,這麼多功德你們可以成就、享用。但他們沒有興趣,他們寧可追求五欲的快樂,因為法大機小。

大乘的勸門不行就用誡門,用對治法門。我們大乘也有對治法門。你有煩惱,那沒事,我用大乘的對治法門。

佛陀說,用引導的、鼓勵的方式不行,那就講怖畏之事。佛陀講這個三界的過失,說你這個房子已經燃燒,你現在這個果報不是一個好的果報了,是一個五濁惡世了,雖然有快樂,但是它也有火,你不能老是看到快樂而不看到火。這個火會破壞你的快樂,會障礙你的善根,所以應該怎麼辦呢?“宜時疾出”,馬上就要斷除煩惱。

大乘的對治法門不是要改變環境,它的重點就是“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就當下把煩惱給調下來。他不是說離開三界火宅,他是“宜時”,就是當下就要把煩惱給停下來。思惟煩惱的過失,用一佛乘的止觀,當下調伏煩惱,那你就能夠不會為火所燒。

所以,作是想法以後,就把這樣的一種一佛乘的大乘調伏法門告訴諸子,你們趕快出離心中的妄想。所以大乘佛法並沒有改變外境,是改變自己的妄想。

“父雖憐愍,善言誘喻。”佛陀用種種的方式,說你要走出你的妄想,不要老是跟著妄想走。但是,“諸子等,樂著嬉戲,不肯信受”。這個法太細,眾生的心太粗,還是一樣追求如夢如幻的快樂,不肯接受大乘的對治法門,而且對於這個三界的火也是一樣,不驚不畏,了無出離之心。

更可怕的是,這當中,不知“何者是火,何者為舍,云何為失”。我們先說明“何者為舍”。

眾生追求五欲,他是用什麼方式來追求?他就是用五蘊,身、受、心、法,尤其是感受跟想象。我們凡夫追求快樂是直覺式的。你要讓我追求這個東西,第一個,在我的生命經驗你要給我快樂。他為什麼喜歡追求美好的名聲?他就是曾經在別人讚美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