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3章 第53集《妙法蓮華經》

一個概念。

我們看講義,附表第十一。

在解釋〈信解品〉的經文之前,我們先看它的品目跟要義。我們看第一個,〈信解品〉的解釋品目。

一、解釋品目

夫根有利鈍,惑有厚薄。說有法譬,悟有前後。文雲:“世尊往昔說法既久,我時在座,身體疲懈。但念空、無相、無作,於菩薩法,不生一念好樂之心。”初聞略說,動執生疑;廣聞五佛,蒙籠未曉。今聞譬喻,歡喜踴躍;信發解生,疑去理明,故名為〈信解品〉。

我們先解釋〈信解品〉的由來,先說明佛陀為什麼要說這個“法說”跟“譬說”。

“夫根有利鈍”,這個根指的是大乘的善根。大乘的善根有根利、根鈍的差別。內心的煩惱也是有厚薄、執著輕重的差別。也就是說,大乘的善根,就是中道的思想,空有無礙。但我們凡夫是喜歡在有這一塊,凡夫都是在有相的財色名食睡裡面分別,去掌控;二乘人比較喜歡空性這一塊。所以他們都不中道,偏空著有。真正的善根應該是空有無礙。所以佛陀說法就有法說跟譬喻說的差別,法說針對利根人,譬喻說是針對中根的聲聞弟子。

所以在〈信解品〉之初,中根人四大弟子說了,世尊!“往昔說法”,您老人家在方等、般若二時的說法,“我時在座”,我們諸位弟子都在座。當時身體因為年老力衰而感到疲懈,我們的內心對於菩薩的功德莊嚴不生好樂。為什麼呢?我們“但念空、無相、無作”。

小乘人的空是無常所建立的,“無常故苦,苦即無我”,所以這個空是我空。“無相”,其實小乘對相狀是滅相,他是要把那個相狀滅掉,所以小乘對相狀是比較極端的,他不是去改造相狀,他是把這個相狀滅掉,無相。“無作”,這個無作又翻譯作無願,就是對整個有為的諸法不生任何的期待。

也就是說,聲聞弟子也分成兩種,有利根的,有稍微中根的。中根人對於大乘佛法是不生一念好樂之心。我們解釋一下。

,!

諸位!我們前面講到〈譬喻品〉之初,講到舍利弗尊者的信解。你看,同樣的阿羅漢,大家安住在我空的涅盤,同時聽到了大乘的方等時跟般若時,看到菩薩的功德莊嚴,卻有兩種不同的反應。

舍利弗尊者看到方等、般若以後,他“甚自感傷,失於如來無量知見”。看到功德妙有,他感到後悔:早知道如此,我應該不但是修空性,我應該是無住還要生心,我直接在離一切相的同時還要即一切法。所以,真正圓滿是空性跟有相要雙向操作,在無住的情況生心。但這個當然很難,所以我們偏空是對的。

但是,每一個人空性成就以後,看到菩薩的功德,舍利弗尊者是“甚自感傷”。這個人大乘善根深厚。而目犍連尊者、迦葉尊者是“不生一念好樂之心”,完全無動於衷的。所以他們這個空性的操作太超過了,這個就是中根人。

所以,這個時候佛陀不得不講〈譬喻品〉。就是對於方等、般若完全沒有感覺的人,佛陀在〈方便品〉之初,用法義來曉以大義,“動執生疑”,沒有用;到了後半段,“廣引五佛”,開權顯實,也是沒有用。“蒙籠未曉”,還是心中充滿疑惑。那麼“今聞譬喻”,到了〈譬喻品〉才“歡喜踴躍;信發解生,疑去理明”,“故名信解”。

就是說,我們這種鈍根人,修習空性的時候我們會“有所得”,我們一般人很難中道。你要是說,一個人要積極行菩薩道!他就會投入有相因緣,然後就產生煩惱。如果你說,你一個人要收心!他就會把空性操作得過當。你看我們淨土宗也是一樣。你讓他厭離娑婆世界,他就把厭離娑婆也操作過當,以後對於輪迴就產生畏怯,所以我們很難中道。很難中道,那怎麼辦呢?稍微偏空一點是對的,因為你偏空以後佛陀會用《法華經》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