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快樂,那就是無常敗壞。說是這個三界火宅,你雖然有很好的房子,但是一把火終究把你燒掉,“饒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所以這個世間快樂是不可靠的。二乘人很聰明,他知道說:我不希望被無常傷害,我必須放棄快樂!這是很高的智慧。就是說,你如果不喜歡痛苦,你最好是放棄快樂,因為這兩個是不可切割的。所以二乘人認為說,追求快樂其實是暫時的安穩,那是一個假相。二乘人認為真正的安穩是追求寂靜,而不是追求快樂。快樂本身就不是安穩,因為它背後有很大的憂患,無常敗壞。所以二乘人修四諦十二因緣,他用四諦十二因緣觀進去以後,他認為寂靜比快樂更好。佛陀也同意,開出四諦十二因緣。
那麼菩薩就覺得說,我們不能夠只是追求寂靜,太消極了,我們得幹一點實事。所以菩薩就開始,雖然不能馬上成佛,但是生生世世怎麼樣呢?懺悔業障、積集資糧,成就功德。我以功德為安穩,我只要能夠今生比前生進步就好。生生地增上,點點滴滴地下功夫,這就是菩薩道。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那麼這樣講的話,整個權法就開出了五乘的權法。有人以快樂為安穩,有人以寂靜為安穩,有人以功德為安穩,那叫做各得其所。所以佛陀先怎麼樣?為實施權,讓你先成就安穩再說。
那麼這樣好了,你成就安穩以後,我們現在怎麼樣跟無上菩提對接呢?安穩道跟菩提道這中間怎麼對接的問題,是整個《法華經》最關鍵的思想。這個思想你沒有弄通,那你就不是成佛了,你在成就果報。你在追求一種果報,追求一種快樂的果報,追求一種寂靜的果報,追求一種功德的果報,你就談不上無上菩提這件事了。
從安穩道到菩提道中間的對接,這個核心的方法,就是我們本經一再強調的觀心法門。就是說,你該幹嘛你還幹嘛,唸佛的你還是念佛,但是請你把佛號跟你的一念心性產生對接,透過觀心,觀照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所謂即空,就是本自清淨;即假,就是本自具足。
所以,當我們在追求快樂、追求寂靜、追求功德的時候,你從一念心來看,這三個東西都是“唯心所現”。這四個字很重要,就是一切的快樂、一切的寂靜、一切的功德,站在心性的角度來看它,它只是唯心所現的一個如幻的假相而已。你可以暫時受用,但是你不能執著,受而不住。就是借假修真,我把它當作一個過程,但是我不能完全地住進去。這樣講就變成一種雙向的修學了——內觀真如、外修三乘,或者說,淨土宗叫“內觀真如、外順彌陀”。就是,我們雖然是修學權法的方便,讓自己暫時得到安穩,避免生死輪迴的干擾,但是我們也同時開顯自性的功德。
內觀跟外修的因緣,佛陀講一個譬喻,你會更容易瞭解,佛陀說“藥草喻”。就是說,你看世間上有很多的草木,有大樹,有小樹;有大草,有小草。你一眼望去,從因緣的角度來看,草木各得生長。佛法的大雨普潤大地的時候,草木各得生長:有些人因為學佛生天了,有些人學佛成就涅盤寂靜,有些人因為學佛成就功德。這都沒關係,各有各的安穩,沒關係。但是你記住,所有的草木都要依大地而住。
所以,你看到一棵樹的成長,其實它是雙向的。從虛空的角度,它向上生長,得到它的相應的果實;但是從大地來看,它的根也向下紮根,使令它跟大地安住。所以,根部的成長某種程度幫助了它上面的枝葉花果,因為它根越大,它吸收的養分越大;而枝葉花果的成長也幫助了根部向下的延伸。
所以,你內觀真如,某種程度你的安住力會幫助你的調伏跟引導力,而你的權法的調伏跟引導力也會幫助你的安住力。所以《法華經》很簡單,你修什麼法門,佛陀都尊重你過去的善根,但是請你跟真如對接,就是會權入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