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整個菩薩道一定要先解脫,先經過解脫道再經過菩提道,沒有例外。這個叫三乘共坐解脫床。
這個<化城喻品>就是這樣安立。就是,從圓教的角度,涅盤就是一念心性所現的一種寂靜相而已,離開一念心性,沒有一個真實的涅盤可得。這個是從佛陀的角度來看事情。
我們看第二段的經文要義,先看其中第一段。
二、經文要義
本經跡門,開權顯實,會三歸一,顯一佛乘之實相,法說周化上根,譬說周化中根,以下故有因緣周,令下根破執生解,舍權入實,方得授記作佛。本品經文大分為二:
我們先解釋這段總說。
智者大師解釋《法華經》,他分成兩科,一個是跡門,一個是本門。跡門就講到開權顯實,講到佛陀的智慧;本門就開近顯遠,講到佛陀的功德。
我們先看第一段的佛陀智慧,佛陀智慧叫開權顯實。開權顯實,從理論上叫開權顯實,從實際修學來說叫做會權入實,答案都一樣,都是講一佛乘。從理論就是開權顯實,從實修叫會權入實。總而言之,把三乘的教法迴歸到一心真如,顯一佛乘的中道實相。
那麼這當中有三段的說法,第一個,法說周,攝受上根的,比方說舍利弗尊者;譬說周就是攝受中根的,四大弟子;以下的因緣說周又攝受其他的千二百弟子,這因緣說是攝受下根人。
為什麼說因緣說呢?
“令下根破執生解,舍權入實。”二乘人對涅盤是很堅固地執著的,所以他必須要再教育,透過這個化城的思想,才能夠放棄空性的涅盤,而入自性功德力,才可以授記作佛的。
二乘人,當然也不錯了,能夠了生死,也值得讚歎,這身為一個尊者。但是從成佛的角度,他有兩點要改變:
第一個,就是他的智慧要再提升。就是他這個執著,對法執太重。當然我們可以理解,因為二乘人的根性對苦,痛苦,他跟我們不一樣。我們一般人痛苦過了就算了,二乘人對痛苦有很深的感受,“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他對於曾經傷害他的輪迴,是極度地厭惡的。人的情緒是相對的,你特別討厭一個東西,你一定會特別喜歡一個東西來取代,所以他對空性的涅盤也特別地好樂,他把它當作唯一的皈依處。
當然,在成佛的過程當中,我們在操作的時候也會善用涅盤寂靜,但是我們是善用而不是執著。而二乘人不是,二乘人是抓著涅盤不放。那你不放棄涅盤,你就沒有菩提。心中的影像,不管這個影像再好,你抓住一個影像,你就不可能迴歸心性了。你執著鏡子上的灰塵,你就永遠迴歸不到鏡子,這個灰塵不管它多漂亮。我再講一次,灰塵就是灰塵,你執著灰塵,你就回歸不了鏡子,道理就這麼簡單。
所以二乘人第一個問題,他是智慧有問題,法執太重。在修學當中他曾經好樂的涅盤寂靜,佛陀要他放棄,他有困難,就是智慧有問題。
第二個,他信心不夠。我長時間在涅盤當中,我的心已經是心如死水,我能夠再發菩提心嗎?即便他理論懂了一點,你說我真的能夠從空出假,重新燃起我度化眾生的熱情嗎?他對自己信心是不夠的。
他智慧不夠,信心也不夠,所以必須佛陀再講<化城喻品>。蕅益大師說,其實下根人,就是所謂的千二百弟子們,經過法說、譬喻說,不是完全不懂。理論上是舍利弗尊者在法說開悟了,理論上說是中根人四大弟子在譬喻說開悟了,但是在座的下根人也點點滴滴得到了啟示跟教化。只是他心中的兩大盲點還要再一次突破:第一個是信心問題,第二個是智慧問題。所以佛陀必須再講因緣說,徹底斷除他的疑根,那就是講這一段。
所以這一段是說明,佛陀講完法說、譬喻說為什麼要講因緣說呢?因為這些人的心中有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