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4章 第104集《妙法蓮華經》

意識修起。你站在自我意識的角度來斷惡修善度眾生,你整個修學變成單向的對治,你不會成就總持的功德,不會的。所以諸位,你今天要在《法華經》裡面受益,你一定要能夠怎麼樣?發願在你未來的時候弘揚《法華經》,先把這個因地種下去。你現在發的願,就是你未來的果報的出現。你現在不發願,你未來就沒有這個因緣了。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身口意最後會歸到菩提願。

這個四安樂行是很重要,因為整個《法華經》的會權入實的理論,到了<安樂行品>就是落實到身口意的修學。它有三個重點,四安樂行我們把它總結成三個重點:

第一個,安住清淨心。要作任何的修行改變,一定要否定自我意識,從根本上否定你的過去所累積的這些錯誤的影像。所以諸位!你學完《法華經》以後,你千萬不要再講說,哦,我的個性就是這樣。你講這句話就是肯定它了,就是迷己為物、認物為己。就是你今天的清淨心被取代了,變成一種自我的影像。所以第一個,安住清淨心。

第二個,修正身口意。這個是事修了。前面是理觀。其實師父的態度是這樣,你學完《法華經》以後,你最好去受個菩薩戒,否則你永遠只知道安住清淨心,然後呢?然後你沒有一個實踐的下手處。其實你看前面的身口意的止行跟觀行,佛陀是全部從菩薩戒裡面抄過來的。當然,他是把那個斷惡修善這兩塊重點抄過來,度眾生的善巧、怎麼樣度化眾生講得少。就是你怎麼樣先端正其心,怎麼樣能夠引導自己趨向於慈悲平等。所以你今天學了《法華經》,有理觀,然後事修怎麼辦?你怎麼事修?你當然要受菩薩戒。菩薩戒講得多,怎麼樣斷惡,怎麼樣修善,怎麼度眾生。所以安住清淨心以後,開始稱性起修,講修德。修德就是怎麼樣修正你的身口意三業。你有很多如夢如幻的過失要斷,你有很多如夢如幻的善法要修,就前面說的止行跟觀行。

,!

最後呢,最後導歸菩提願,用菩提願作收尾。

所以你看大乘法跟小乘不一樣。小乘的空觀下手最後是怎麼樣?空、無相、無願。空觀,這小乘的空,聲聞緣覺的空,它空到最後,然後呢?他人生就沒有什麼願望了。大乘佛法的清淨心你也可以說它是空,但是它那個清淨心是清淨中帶有具足。所以它空掉煩惱的時候,空、無相,它是菩提願,它是有願的。這清淨心修到最後,它是會歸到慈悲的願力去。

所以這個地方等於是安住清淨心、修正身口意、會歸菩提願。所以,整個安樂行,把《法華經》的一佛乘思想跟菩薩戒的身口意的修學結合在一起了。

當然,如果你今天只有學菩薩戒,沒有學《法華經》,你就少掉第一段了,就少掉安住清淨心了。你的修行只有兩個,就是修正身口意,然後會歸菩提願。這個地方有問題,因為你沒有安住清淨心,沒有理觀,你就站在自我意識。所以,一個人不學《法華經》,直接受菩薩戒的不足在哪裡?我去受菩薩戒,然後呢?受完菩薩戒,我得到戒體;然後呢,我去斷惡修善度眾生;最後又是這個我去得果報。就是說,你內心的自我意識沒有動搖,你在自我意識的因地累積了斷惡、修善、度眾生的資糧力,然後你用這個資糧力去得一個來生安樂的果報,你跟無上菩提是沒有交集的,因為你缺乏理觀的這種教育。你在流浪當中,你還是一個流浪漢,你本質沒有變。但是你在流浪當中打工,積集了一點資糧,能夠滿足你衣食所需,你並沒有回家。

所以,《法華經》的安住清淨心跟菩提願,再把修正身口意加起來,那就齊了。理觀依止《法華經》,事修依止菩薩戒,最後呢?最後迴歸到你一念的菩提願。你就靠這個菩提願成佛,靠清淨心跟菩提願成佛。

這四安樂行,其實這個安樂可不是人天的安樂,它這個安樂的範圍非常廣。你只要能夠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