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4章 第34集《妙法蓮華經》

部會歸到一念心性,就是把生命的因緣全部拉到生命的原始點,那就沒有距離的問題了。所以,感應道交就在一念之間。

諸位!一個人會不會往生,這個觀念很重要!

“感應道交”到底是十萬億佛土,還是在一念之間?如果你認為在十萬億佛土,你就很難往生了。你認為是十萬億佛土外的佛來接你,你就很難往生了,你知道嗎?那你如果說往不往生跟距離沒有關係,是一念之間,一念相應,那你就很容易往生了。所以這個往生的觀念就在這裡而已,你相信往生是一念之間還是十萬億佛土,你是在因緣上建立往生,還是在心性上建立往生,這就有差別了。所以修行不在法門論高下,就是你的見地很重要。

所以舍利弗尊者說,我聽到《法華經》以後,“聞亦除憂惱”。我過去所有的罣礙憂惱,我只要回光返照,我什麼都沒有失掉。

壬三、頌昔疑今解

我們看壬三的“頌昔疑今解”,第一個解開疑惑,第二個解開後悔。先看疑惑。

我們看經文。經文裡面有三段,先看第一段。

我處於山谷,或在林樹下,

若坐若經行,常思惟是事,

嗚呼深自責,云何而自欺?

這一段是說明舍利弗尊者證得阿羅漢以後,在方等會上,他經歷過大乘的功德殊勝以後,他的一個心態。說:“我處於山谷,或在林樹下。”我們看這個情境就不太一樣。你看阿羅漢成就阿羅漢以後,他可能會離開僧團,也可能不離開僧團,多數會離開僧團,因為他大事已辦了,他不需要學習了。所以阿羅漢成就涅盤以後,他只有一件事可以做,就是等待死亡的到來。他觀察這個色身是臭皮囊,一點價值都沒有,所以他的人生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去託缽,回來就打坐,然後就等待死亡到來。死亡到來是他最快樂的時候,“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皆辦,不受後有”,用三昧真火把身體燒掉。所以,阿羅漢他的涅盤叫做“處於山谷或在林樹下”。

當然,如果今天這是一個菩薩成就涅盤,那就不是在山谷林樹下,那到十方世界廣度眾生了。就像後面〈信解品〉四大弟子說的,說我成就的涅盤,就像一個人住在空地上的小茅蓬,住一個草菴,裡面什麼都沒有,就我一個人住,其他人都不能,我這個房子不能跟人家分享。大乘的涅盤是一個高貴的房子,裡面很多珍寶。更重要是能夠怎麼樣?出入貿易!這個珍寶還可以帶出去給人家用,還可以賺錢,還可以出。出就是利他,入就是自受用。這菩薩的功德里面,他是“如來現起他受用”。

但是阿羅漢的涅盤,我們看到,“我處於山谷,或在林樹下”,他只能自受用,他就靜靜地等待涅盤的到來。在哪裡等待呢?在人煙稀少的寂靜處,在那邊或者打坐或者經行,然後就思惟說:“嗚呼深自責,云何而自欺?”

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出來,舍利弗尊者不簡單,大乘善根深厚。他證得阿羅漢果以後,並沒有因此而自滿,只是感到非常的悲傷跟自責:我怎麼就當初輕視自己,沒有修學大乘的因地和大乘的果報呢?他自己在方等時疑惑自己走錯路了,而“失於如來無量知見”。

再看第二段。

我等亦佛子,同入無漏法,

不能於未來,演說無上道。

金色三十二,十力諸解脫,

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

八十種妙好,十八不共法,

如是等功德,而我皆已失。

好,看第一個,相當於兩個疑惑。

第一個疑惑,是透過內在的思惟而產生疑惑。“我等亦佛子,同入無漏法,不能於未來,演說無上道。”第一個,失去了大乘的智慧。說“我等亦佛子”,三乘都是佛陀的弟子,更重要的是三乘同時證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