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同,他是生在佛家,作為長子。佛陀雖然在聲聞法權法裡面沒有明說,但其實他們已經體驗到,哦,原來這個打工的窮子就是長者子,所以他們說“我等昔來真是佛子”。
諸位!你想想看,如果你是大富長者,你會把一個跟你完全沒有親屬關係的人拉到你家打工嗎?不可能。你頂多就是讓他到你的工廠去打工。所以,這個大富長者把他引到家裡面來,這個意思很清楚了,就是準備要把家業交給他了。佛陀很早就知道,這個人是以前我在大通智勝佛座下為十六沙彌的時候所度化的弟子,後來流浪生死,現在被我找到了,所以,作人即是長者子。這個是<信解品>聲聞弟子的理解,佛陀也同意。
看第四,藥草喻品。
四、藥草喻品,約“差別無差別”明權實。若知三草二木之機各異,即知權,知同依實際理地所生,即知實。差而無差,無差而差,令知此義耳。
佛陀最後在譬喻說的時候講到<藥草喻品>。<藥草喻品>是講什麼呢?講到五乘法門之間的差別跟無差別,來說明權實的相互關係。說三草二木的根機是不同的。你看,同樣的雨水,同樣的學佛,你也學佛,他也學佛,為什麼有些人後來變成菩薩、有些人變成人天、有些人變成二乘人呢?這跟佛陀沒有關係。雨水是平等的,但是你過去的根機不同。你是樹,你吸收的水就多,你看道理就看得比較深;你是草,你自然吸收的水就少。所以,從因緣果報來說,那就是各生各的。但是,如果從真如本性來看,大家都依止真如本性,那所依的真如本性是一。所以,你要是說會歸一心,那就是差即無差;如果講落入因緣,那無差成差。從這個地方你可以看出,一心跟五乘法門是權實的關係。講到差別跟無差別的情況。
,!
我們看第五個,這次講的<化城喻品>。
五、化城喻品,約“理”開三顯一。寶所化城,是大小兩理。破除二乘權理,顯如來真實一理也。
<化城喻品>是約所證的真理來開三顯一。寶所跟化城分別是是大乘和小乘的真理。理論上,成佛是要修一心三觀的,要即空即假即中的,但是我問你一個問題,凡夫誰能夠直接入一心三觀?凡夫有所得,你要麼離相,你要麼就是即一切法,你不可能把這兩個放在一起。又要離相又要即一切法,全世界的凡夫沒有人做得到。那怎麼辦呢?你寧可先修空。
所以蕅益大師很清楚地說:一心三觀,必以空觀為初門。因為很簡單,你只要修假觀,相狀很容易觸動你的攀緣心,我們無量劫來就是在相狀當中打滾,對相狀我們太熟了。所以你不要去碰這個熟境界。就是說,你倒不如把涅盤當作第一個階段,就是先以空性來引導你,這是對的。你先不要說成佛,你先解決生死問題,這是現實問題。
解決生死問題,我們前面說過,整個火宅只有一道門,就是我空。所以,你菩薩如果修太多假觀的後果,好處是,你修假觀你就廣結善緣,你很多的方便,你修很大的福報力。但是你什麼時候了生死?你就把這個了生死的時間拉太長,這個風險太高了。
所以化城是空性,這是對的。就是說,你第一個目標先達到涅盤寂靜,第二個才是進入中道的實相。就是說,即空即假即中,以空性(就是我們說的清淨心)為下手,這是對的。破除二乘的權理,顯如來真實之理。等到你了生死以後,再把空性的涅盤這種法執假相滅掉,迴歸到一心真如。這是兩階段的修行,先從假入空,最後再從空出假。
這段是把前面整個三週說法的權實關係做一個總結。
所以,《法華經》很清楚地說明了一種蓮花式的修學。我們看蓮花的成長,它必須要有外在的蓮花——權法;它必須要有裡面的蓮子當實法。就是說,你要有事修來讓你不斷地進步,滅惡生善;你要有理觀,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