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章 第5集《妙法蓮華經》

人世間,人世間的快樂帶來的後遺症太大了。所以從有入空其實不難。

但是,從空到中道這非常困難。因為一個人入空以後,那叫一個涅盤寂靜樂,但是他將永遠失去諸佛的功德莊嚴,就像本經的舍利弗一樣。剛開始在<方便品>的時候,他也是向佛陀質疑:我等同入法性,佛陀你講空性的時候,我在場,文殊菩薩、彌勒菩薩、普賢菩薩都在場,所謂的三乘共坐解脫床,為什麼我證得的空性,我什麼都沒有?我只能夠一天到晚在山上觀一切法苦、空、無常、無我,只能夠涅盤寂靜。為什麼我證得空性,我只得到寂靜?為什麼文殊菩薩證得空性,他能夠月印千江、百界作佛?舍利弗在本經裡面向佛陀質疑,意思就是說佛陀您老人家是不是不公平?佛陀說,這個不能怪我。同樣的空性,人家要多修一個妙法。譬如大雨,大雨普降大地,你一個小草吸的水是小,一棵大樹吸的水是多。這不能怪大雨不公平。我也是同樣講“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那麼為什麼文殊菩薩聽到這句話他能夠真空妙有,你們聽到就只看到空而已?因為少了一道妙法這個程式。

諸位!為了我們以後的菩提道,我們必須要先打預防針。在整個《法華經》裡面,蕅益大師的結論就是,妙因妙果不離一心。我們要把所有的因果拉到一念心性來修學,這就對了!一念心性就是妙法。你的往生之道怎麼修?不是從因緣上修。從因緣上修,那你的生命就很多片段了。我們應該在一念心性提起佛號,在一念心性往生,在一念心性修六波羅蜜。

為什麼要把“一時”分成兩塊?這個“一時”就是一念心性!就是說,我們同時在一念心性修一心三觀,同時在一念心性成就一心三德。這個就是整個《法華經》為什麼要分兩塊,就是一個強調妙因、成佛之因,一個是妙果,妙因妙果會歸到不離一心。

這個是整個本經的科判,智者大師的科判。從老人家將近兩千年前判教以後,沒有人能夠改這個科判。就是從一心開出二門,一個是一佛乘之因,一個是一佛乘之果。

甲二、別明。

我們看它的個別說明。

本經第一品當然是<序品>。<序品>有通序跟別序。通序就是正信序,就是講到六種成就,講到佛陀說法的時間、處所、與會大眾等等,來取信後世。

別序就是關鍵了。發起序,就是本經是怎麼發起的。本經的發起很特別。我們的<序品>有一個主題叫做放光現瑞,其實本經也可以說是無問自說了。諸位!凡是不可思議的法門,就是這個法門用力很少、效果很大,大到你沒辦法想象,一般都是無問自說,比方說淨土。

淨土法門也是啊。你是一個業障凡夫,佛陀是萬德莊嚴,這兩個距離這麼遠,靠一句佛號,“即眾生心,投大覺海”,不可思議!我們靠這句佛號能夠受用彌陀的功德。所以這些法門沒有人可以問,這是淨土妙門不可思議,“唯佛與佛,方能究竟”,所以只能佛陀無問自說。

本經也是一樣,《法華經》也是無問自說。佛陀講完《無量義經》以後,老人家本來講完經是要散會的,但是老人家不走,不久以後還入定,入了無量義處三昧。弟子們一看,欸,佛陀沒有走,肯定有事情。大家都不敢走。這個時候佛陀從白毫放光,然後現出十法界——眾生法界、佛法界的因緣果報。大家就開始很奇怪,佛陀這件事是為什麼呢?大家就請彌勒菩薩去問。本來要問佛陀,佛陀在入定,也不好乾擾,就問文殊菩薩。兩個菩薩就對話了,就帶動了本經的序分。所以,其實本經的發起序,佛陀沒有說話,但是佛陀做了一個動作,叫做放光現瑞,現出種種瑞相。這樣子,就帶動了本經的發起序了。

,!

彌勒跟文殊菩薩兩個互動以後,最後當然還是要佛陀親自說明。佛陀一出定以後,就講<方便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