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眾的修行,核心思想就是苦諦。因為他不斷地觀無常,所以他的結論是:三界是痛苦的,是要消滅的。在佛光的照射之下,“悉見彼大眾”,聲聞人就廣修四諦十二因緣而趨向涅盤。“或有諸比丘,在於山林中,精進持淨戒,猶如護明珠。”不但修四諦十二因緣,還嚴持淨戒。這個是聲聞眾。
再看菩薩眾。“又見諸菩薩”,菩薩的心跟聲聞不同,聲聞是從苦諦切入,菩薩是從道諦。菩薩說,三界沒有什麼痛不痛苦,三界就是讓我能夠積功累德的,我要借三界的因緣來成就六度的功德。他從道諦直修。那怎麼辦呢?就修佈施、持戒、忍辱,利用生命在的時候趕快積功累德。這些人有多少呢?“其數如恆沙,斯由佛光照”,都是由光明所照射。“又見諸菩薩,深入諸禪定”,修四禪八定,收攝身心,寂然不動,“以求無上道”。這個是說,菩薩不但是散亂心修習福德資糧,也開始收心為修習禪、智慧做準備。“又見諸菩薩,知法寂滅相。”大乘的智慧跟小乘的智慧不一樣,小乘的智慧是無常、無我;大乘的智慧是法本無生,一切法本來是緣起性空、沒有自性,一切法本來就是寂滅。 “各於其國土,說法求佛道。”一方面觀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一方面以菩提心來演說佛法,來教化眾生。
我們看文殊菩薩解釋他土六瑞跟彌勒菩薩在發問的時候不太一樣。你看彌勒菩薩,他在問的時候(我們回顧一下),他很少提到那一道光明。他就扣著因緣所生法:有眾生法界,有聲聞法界,有菩薩法界。菩薩法界他開的很多了,廣修六度。但是你看文殊菩薩回答的時候,他善知佛意,他講一講、講一講,最後總結——“斯由佛光照”!他刻意地把這些因緣法跟心性結合在一起。
我們現在看這段經文,這個他土六瑞第一個核心思想,當然是先從凡夫說起了,因為《法華經》是攝受凡夫。你要是法身菩薩,直接修《華嚴經》就好了。就是說,凡夫他有他的現實面要注意。
什麼現實面呢?就是處理生死業力的問題了。修行,有理想面、有務實面。務實面就是怎麼樣解決業力的問題。成佛之道,解決輪迴問題是很關鍵的。你這個輪迴沒有解決,你生命就充滿了不確定,你不知道你的來生要去哪裡,所以你生命完全不能規劃。你的生命完全不在你掌握當中,這個問題就困難了,弄得不好還墮三惡道,所以解決業力是一個關鍵。佛陀也知道,眾生的問題還不是馬上開顯心性,所以佛陀為實施權。就是:好!咱們現在第一件事解決業力。
,!
解決業力有三種方向:
第一個叫做消滅業力,二乘人。我要把業力消了、滅了,進入涅盤。這第一個,消除業力。
菩薩法界他比較積極。你把業力消了幹什麼?業力有錯嗎?沒錯!生命有錯嗎?沒錯!生命有它的不幸的悲劇的一面,它也有它的積極面。你沒有生命,你怎麼修佈施、怎麼持戒、怎麼積功累德呢?所以它重點不在於消除業力,在於轉變業力。菩薩看業力,他看到積極面。你說人生痛苦,當你換個角度,人生也充滿了希望。你沒有人生,你怎麼修六波羅蜜呢?你沒有因緣所生法,你怎麼積功累德呢?所以,菩薩對人生是比較積極的。我們也可以看得出來,二乘人對人生是比較悲觀的。
那麼,淨土宗對業力是怎麼看?淨土宗要把業力沉澱,要把它帶走。你說,我沒辦法把你消滅,我也沒有本事把你轉變,但是我可以把你帶走,讓業力沉澱下來。
總而言之,所有的凡夫,不管你修什麼法門,第一個就是處理業力的問題。佛陀知道,這個現實面不能改變,也不能違背,所以佛陀只能夠為實施權。就是說,我們一開始的心中只看到業力,第一件事看到業力。不管你是想把它消滅,想把它轉變,想把它帶走,都沒關係。
但是等到有一天你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