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的過程為何?
【師父答疑】大乘的行者回家的過程,我們看附表第十七,以佛教的四種因緣觀來說明。
我們先看小乘是怎麼回家的。小乘人是要解決生死業力才回家的。他因為出離心重,所以佛陀讓他回家以後掃廁所、除糞,就是透過五蘊身心來調伏我們的煩惱跟業力,追求涅盤寂靜。所以,聲聞人的回家重點在於出離,就是滅除罪業,滅除生死業力。
那麼菩薩是怎麼回家?我們看賴耶緣起。菩薩回家之前,他是有兩個特點,菩提心跟空正見。什麼叫菩薩?就是他在因緣當中多少開始修六度了,可能他有所偏重,或者重視佈施、持戒、忍辱,或者止觀,所以菩薩的回家跟聲聞人回家過程不太一樣。聲聞人回家的重點在掃廁所;菩薩回家以後,他第一個先掌管家務,他不會解決業力的問題。就是,菩薩的重點要積功累德,淨罪集資,懺悔業障、積集資糧,他的重點是創造功德。菩薩一回家以後第一件事情就是,佛陀一定讓他先掌管家務。
聲聞人的回家還有一點不太一樣。聲聞人對家的認同是很薄弱的。我們看,聲聞人回家以後,他工作的時候是在家掃廁所,你知道他晚上睡哪裡,你知道嗎?他沒睡在家裡面,他是“止宿草菴”。聲聞人不敢在家裡面睡覺,他在外面蓋一個小茅蓬,晚上的時候去那邊睡覺。所以,他是沒有在真如安住的,他只是回家,只是把它當作打工。菩薩一回家,他一定會在家裡面睡覺,他對家是認同的。所以菩薩理觀的時候是直通正念真如,聲聞人只能夠觀照空性。所以嚴格來說,聲聞人的回家,重點在工作。
但是,菩薩也有問題,他兩個問題。雖然菩薩的回家級別高一點,他直接掌管家務,但是他是一個凡位的菩薩,他還是有攀緣心。所以他的心態會在安住真如跟心外求法當中不斷地流動。一下子正念強,他安住真如,知道無所得,生命的重點在歷練,我不可能在今生得到任何東西,人生的目的只是託彼六度、顯我自性。他認為說,我在幫助別人,其實是幫助自己的,開顯自性的功德。他有時候正念現前,是這樣。但有時候,資糧位菩薩,你也知道,就是心不決定,他有時候一動攀緣的心,他也是心外求法。所以菩薩的回家是不穩定的,這一點比聲聞人還糟糕。聲聞人相對穩定,聲聞人他息諸緣務,他專心地追求涅盤,雖然他沒有回家,但是他廁所每天掃。而菩薩會在回家跟離家出走中間不斷地變化,一下子又跑掉了,一下子回家了,一下子跑掉了。當然佛陀都包容,佛陀沒有任何意見。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當然,佛法有不可思議的引導力,只要你不放棄,慢慢地你回家的次數、時間就會慢慢拉長。拉長以後,菩薩最後他要繼承家業,一定有一件事情,他一定要回去,還是要掃廁所的,因為生死業力遲早要了的。所以菩薩回家以後,他是先掌管家務,因為他以前就是在六度裡面,他知道這功德的進出,什麼東西要利他,什麼時候自利。他對珍寶的操作,他在沒有回家之前就做這事了。所以回家以後,他掌管家務一段時間,他遲早還要去掃一次廁所,可能他掃廁所的時間會短一點。就是說,菩薩要了生死,他也是要面對業力的問題,除非他往生到淨土去,這是一個捷徑。他只要不離開,不走捷徑,他到了十信位走完以後,資糧位走完進入加行位的時候,他就要解決業力的問題了。你庫房管完你一定要有段時間把廁所掃乾淨的。
所以這個地方也就是說,廁所是一定要掃的,是早掃晚掃的問題。就是掃廁所跟掌管家務這兩個是一定要做的。當然菩薩他的智慧高,他的我執、法執如果相對淡薄,他在解決生死這一塊會快一點。最後他回去掃完廁所就直接入了初地,就進入法界緣起,授記作佛。這個是菩薩回家的過程,不太一樣。
【學員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