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業便再次開始復興了起來,一個個民間的造船廠開始興建了起來,一旦民間力量爆發出來,是相當可怕的,所以這兩年來各地下水的船隻數量越來越多,本來比較平靜的海面上,這個時候再一次開始出現的點點帆影。
運河上的漕船雖然可以提供比較強的運輸能力,但是比起海運來說,卻差的遠了,所以這一次南方朝北方轉運作戰物資的主力,便換成了海船,大批物資在各地裝船之後走海路,沿著海岸線北上,承擔了這次北伐的運輸主力。
為了籌備這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兵部指定運河終端的通州為運河漕運的物資集結點,而因為海路運輸此次為主,所以乾脆肖天健便著令將山海關作為一個海運物資的下貨集結點,反正後世的秦皇島港,本來就是北方著名的天然不凍港,這個時代因為小冰川時代的原因,雖然冬季渤海海面會結冰,但是二月之後,海冰便已經開始融化,不會再影響到船隻行駛和進出港口了。
故此肖天健下旨,令駐守在山海關的大中軍主導,永平府徵調當地民壯迅速的在山海關選擇地點建立碼頭和大量的棧橋,以供隨後而到的大批海船停靠卸貨,並且在山海關內建立一個龐大的物資儲備點,接受囤積北運的各種作戰用物資。
同時在膠東的威海衛和登州兩地,也成為了兩處接受物資的重要儲備地和軍隊的集結地。
而承擔這些運輸的船隻,大中朝也沒有都讓海軍來負責,而是開放給民間的民船,來幫助朝廷進行運輸,而不是採取的強迫徵用的手段,凡是承擔這些貨物運輸的民船,都可以獲取到朝廷開出的運費,確保他們利益不會因此受損,民間的船東自然對此拍手稱賀,踴躍參與這種運輸。
故此二月之後,大批物資便開始透過運河的漕船和大批海船開始源源不斷的朝著北方行去,而且駐在南京的近衛軍也奉命開拔,在鎮江、揚州、南京等地登船,直接乘坐漕船北上,如此一來,不但減少了途中長途行軍的消耗,而且讓軍隊免去了徒步長途行軍之苦。
肖天健在三月間也踏上了北上之路,這一次盧象升因為是總理大臣,要在後方負責主持政務,故此很遺憾的沒有能跟著肖天健北上,所以這一次跟著肖天健北上的還是以李信和兵部的參謀部人員為主,一行人乘坐了十幾條漕船浩浩蕩蕩的沿著運河朝著北京方向行去。
一路無話,肖天健一行人經過二十天的行程之後,終於抵達了北京城,而北方的軍方和文官都得到了訊息,羅立、王承平、刁正和現任順天府知府張爾忠等人早已提前在通州等候迎駕了。
肖天健的座船一到通州碼頭,這裡便鼓號齊鳴了起來,提前到達的劉耀本所部的近衛軍和羽林衛早已將碼頭一帶控制,佈置下了嚴密的警戒線,確保肖天健一行人的安全。
肖天健登岸之後,和諸臣見面,稍作寒暄,也不在通州多停留,簡單的詢問了一下通州物資囤積的情況之後,便立即帶著這些人趕往了北京城。
再次進入北京城,讓肖天健感慨良多,眨眼間距離上一次離開這裡,已經快兩年多時間了,當再一次踏入這座雄偉的都城的時候,此地當年戰爭的遺蹟已經消失不見了,那些戰損的城牆以及垛口,都已經被徹底修復,雖然按照肖天健的聖諭,各地包括北京,都不能大興土木重建或者新建城牆抑或是衙門之類的東西,只能在原有基礎上修繕,而且不需追求奢華,儘量減少財政支出,但是北京畢竟已經被確定為未來的大中朝的都城,前期被各部派來準備的人員,還是儘可能的讓這裡恢復的好一些。
故此北京城和肖天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