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2部分

成為了富翁。

而以貝塞麥和他的一些後繼人(如西門子,他進一步改進了鍊鋼過程)為起點,開始了生產廉價鋼的。喧就意味著遠洋巨輪、鋼骨架的摩天大廈、巨型吊橋的到來。貝塞麥並沒有發明鋼,但他卻使得每個人都用上了鋼。

這正是轉爐鍊鋼法的意義——在1853年的世界,沒有鋼鐵工廠,只有鍊鐵工業,實際上就連朱宜鋒從英國採購的裝置,也僅只是鍊鐵裝置,至於鍊鋼,僅只是透過一個個石墨坩堝以幾十公斤為單位煉製鋼錠。它的價格是昂貴的——每噸鋼的價格高達240餘兩,而相比之下,每噸鐵只需14兩銀子!

也正因如此,在得知這一價格懸殊之後,朱宜鋒才會動起“發明”鍊鋼法的念頭來,相比於結構相對複雜的鍊鋼平爐,朱宜鋒選擇了更為簡單轉爐鍊鋼法。

貝塞麥發明了梨形可動式轉爐,只花10分鐘就可把10噸~15噸鐵水煉成鋼。若是用坩堝攪拌法需幾天時間才能完成。所以,這是一種生產率高、成本低的鍊鋼方法,成為冶金史上的一大創舉。但是,貝塞麥發明的轉爐是酸性轉爐,在酸性轉爐環境中,磷很難被氧化除掉。所以,貝塞麥轉爐在歐洲只適用於擁有大量低磷低硫鐵礦石的瑞典和奧地利等國。

直到其發明這一技術後的23年後的1879年,英國冶金學家托馬斯提出了鹼性轉爐鍊鋼法,即採用白雲石高溫燒成的熟料,混合焦油做成鹼性的耐火磚爐襯,冶煉過程中吹入空氣並加入生石灰。這樣便使整個反應在鹼性高溫條件下進行,被氧化的磷與石灰結合起來,殘留於渣內而不返回鋼內,脫磷問題因此得以解決。相比於酸性爐,鹼性轉爐更適合大冶鐵礦,畢竟在另一個時空中,使用酸性轉爐的漢陽鐵廠曾經十數年不曾出鋼,最後不得不借日款改用鹼性平爐。因為熟知這段歷史,所以朱宜鋒才會選擇鹼性轉爐鍊鋼法。不過酸性轉爐與鹼性轉爐的區別僅只是耐火磚爐襯的區別,爐身的結構與原理並沒有任何區別。

“……空氣從空心爐耳進入爐底,爐底下方設的風箱……”

用鉛筆繪製著圖紙時,朱宜鋒不斷的回憶著曾經看過的貝塞麥轉爐結構示意圖,並將那份示意圖重新改為圖紙,實際工業生產並不是一張結構示意圖所能提供,實際上,從長沙回來之後,他便一直繪製著轉爐的圖紙,數百張圖紙並非是一朝一夕便能繪製出來。

就像此時設計的這個2噸轉爐,除了需要計算好它的尺寸之外,還要計算出非傳動側空心爐耳內膛直徑,以保證的通風量,還有傳動側的承重,這些都需要進行精確的計算。即便是一個爐耳,就需要十數張圖紙。

只有將這些圖紙繪製出之後,工廠才能夠依照圖紙製造出轉爐。儘管這份工作看起來極為枯燥而無味,且對於一個人來說又極為繁重,但對於朱宜鋒來說,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為它一但投入使用,不僅僅將會帶來廉價的鋼鐵,使得自己可以用更為廉價的鋼材生產步槍、火炮,更重要的是,它意味著中國將領先歐洲進入鋼鐵時代!

廉價的鋼材,將會使一切都成為可能。而相比之下,歐洲需要在二十幾年後,才會進入鋼鐵時間,現在的歐洲不過只是“熟鐵時代”罷了。或許,早在三年前英國一年即可以生產228。5萬噸,法國一年生產40。6萬噸,即便作為列強中最為落後的俄國也可以生產22。8萬噸鐵。但他們生產的僅只是鐵,鋼的產量是極為有限的,即便是英國每年也不過僅生產萬餘噸鋼。

只要抓住這個變革的機會,充分利用變革的機遇期,最多十年,中國在鋼鐵工業上必將超過英國。而鋼鐵工業作為這個時代的龍頭產業,也勢必將帶動各個行業的發展,從而帶動中國的工業化。

畢竟第三次技術浪潮就是以鋼鐵冶煉、重型機械製造和電氣化的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