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兄弟二人這麼多年也算是心有靈犀,張海石只是略微驚訝地看了李玄都一眼,李玄都就明白師兄的驚訝為何而來,主動開口道:「師兄,你我二人許久未曾比劍了,不如今天再比一回?」
所謂「比劍」,其實是清微宗中傳授劍術的一種方式,類似於餵招又不完全是餵招,更偏向於實戰,因為在實戰之中,劍術進境更快。張海石當年與李玄都沒少比劍,前提是張海石不動用真實修為,只是比拼劍術。至於生死相鬥的劍術之爭,則被稱為「鬥劍」,玉虛鬥劍由此而來。
張海石笑道:「用飯的時候不談這個,咱們待會兒再找個地方較量一下,正好在座的都是高手,也讓大家品評一下。」
聽得張海石此言,在座之人都來了精神,要知道兩位天人造化境的高手過招,那可是罕見,真要說起來,長生地仙屈指可數,天人造化境的高手同樣寥寥無幾。
待到晚宴結束,在秦素的帶領下,眾人移步,來到一處專門用來比武的校場。此地廣闊,呈方形,長寬各有百丈,以青石鋪就,周圍有旌旗、兵器架和座椅,又有僕役專門點起火把,照得燈火通明。
據說此地是秦清年輕時修建,為此還剷平了秦府中好些園景意趣,若是從上空俯瞰,就會發現章法有度的秦家大宅在這一塊突兀地出現了一塊極不和諧的空白,與周圍格格不入,故而當時的秦清被人取笑為牛嚼牡丹。不過後來隨著秦清的地位日高,很少有人敢再提此事,漸漸地也都習以為常。
此時張海石和李玄都就站在此地,相隔大約十餘丈,手中沒有兵刃,只有最普通的木劍,沒有任何特異之處。既然是比劍,總要有個輸贏,因為是隻論劍術,所以誰手中的木劍先被毀去,誰就輸了。當然,這不能說明兩人的實力高低,卻能給這次比劍做一個終結,否則兩人比上三天三夜,也不是沒有這個可能。
張海石是再平常不過的右手持劍,可李玄都卻是一改常態,變為左手持劍。
張海石有些驚奇,玩笑道:「難道紫府悟透了『太陰十三劍』的根本妙義就是左手劍?」
李玄都道:「不瞞師兄,我已經把『太陰十三劍』忘了,這是我自創出的一套劍訣,比不得老爺子的『北斗三十六劍訣』,還望師兄指教。」
張海石笑道:「有意思,我倒要見識下紫府的自創劍訣。」
話音方落,張海石身形已經掠出。
平心而論,在李玄都遇到的所有對手中,拋開長生地仙不談,張海石是威脅最小的,也是威脅最大的,威脅小是因為張海石不會痛下殺手,威脅大則是因為張海石是最瞭解李玄都的人。畢竟李玄都是他從小看著長大的,更是他手把手教出來的。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張海石在這一點上遠勝其他所有天人造化境高手。
面對張海石的這一劍,李玄都不敢大意,左手運劍,卻是採取了守勢。
張海石一凜,只覺得李玄都這一劍中竟是沒有半分破綻,難以仗劍直入,更無法攻其要害,而且守中帶攻、攻中有守,不得已之下,張海石只能橫劍一封,劍尖斜指,也是守中有攻。
李玄都只得隨之變招,轉眼之間,兩人便拆解了二十餘招,可兩人手中的兩柄木劍卻始終未曾接觸分毫。兩人都是當世劍術大家,劍術變化繁複無比,雙方劍招中並非沒有破綻,只是招數變幻無方,無法攻其瑕隙,正所謂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兩人都是料敵以先,常常是一招還未用盡,對方已經做出應對,於是不得不變招。
張海石自創有「四海潮生劍」,不過此劍關鍵在於氣勢雄渾,與「太陰十三劍」一般,都要頂尖修為作為支撐才能顯現真正的威力,所以不適合用來比拼劍術,於是張海石便謹依李道虛所創「北斗三十六劍訣」要旨出劍。雖然「北斗三十六劍訣」名義上只有三十六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