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在李道虛閉關不出的時候,許多事情還是議的,地點就在方丈島,所以方丈島還是在清微宗中舉足輕重,僅次於蓬萊島。
方丈島的島主是李如菊,她名為島主,實則相當於一個大管家,哪裡能全權做主,反倒是要處處小心。官場上有句話:三生不幸,知縣附郭;三生作惡,附郭州城;惡貫滿盈,附郭帝京。所謂的「知縣附郭」,就是知縣和知府在同一座城裡,知縣的一舉一動,都要受到知府牽制,「疲於奔命」,完全沒有了「父母官」的威風。「附郭州城」就是知縣、知府、巡撫或總督同在一城。附郭帝京就不用說了。
另一種說法:前生不善,今生知縣;前生作惡,知縣附郭;惡貫滿盈,附郭州城。
「附郭」指附郭縣,也叫首縣,即縣城和府城或州城同在一處的縣,亦即知縣與知府、巡撫或總督同在一城。附郭縣令居住的地方在府、州所轄諸縣的領袖地位,因而其送往迎來,招待過往長官的任務也較其他州縣為重,所謂「趨蹌倥傯,供億紛紜,疲於奔命」。其中與巡撫或總督同城的附郭縣令又比與知府同城的附郭縣令任務更重。附郭縣的這一特點,使官場中人都認為附郭縣令太難當,當不得。所以才說前生作了惡的人才當附郭縣令呢,這是報應,作惡多,報應也重。
李如菊這位島主就是一個「附郭州城的縣令」,與宗主、眾堂主同在一島,真是趨蹌倥傯,供億紛紜,疲於奔命,苦不堪言。
今日各堂主紛紛登島,李如菊作為島主,自然要安排妥當,又是好一番忙碌。她細數了一下,除了天機堂堂主司徒玄略未至以外,其餘排名靠前的十一位堂主悉數到齊,包括天魁堂堂主李如師,以及因為天罡堂堂主空缺而代行堂主職責的天罡堂副堂主李如冼。
在十一位堂主陸續到齊之後,李如菊剛剛鬆了一口氣,就見一葉扁舟悠悠而至。李如菊頓時神情凝重,趕忙迎上去,口中道:「李如菊見過副宗主。」
來人正是張海石,他只是輕輕「嗯」了一聲,棄舟登岸,仍舊是手握竹杖,孤身一人向島內中心位置的雄偉建築行去。
這是一座名副其實的道宮,並不遜於正一宗的大真人府。首先經過一面刻有「清微」二字的牌坊之後,是一座巨大的廣場,鋪以白玉石,光滑如境。整座廣場呈長方形,如同一柄出鞘的長劍,入口位置是「劍尖」,經過「劍脊」、「劍鍔」、「劍柄」之後,來到「劍首」位置,這裡連線著九十九級白玉長階,寬有十丈左右,每一級臺階高有尺餘,一路攀援向上,周圍護以白玉雕欄,雕欄立柱上方雕刻有不同形貌的異獸,有鎮邪驅鬼之妙用,欄上雕刻著各種仙人傳說典故,每一塊雕欄的圖畫都各不相同,若是細看,就會發現這些圖畫皆是高明至極的劍譜,可惜能來此地之人,已經不必再學這些劍譜,而想學之人,卻是永遠也來不到此地。
登上臺階,是一座巨大宮殿,通體色調偏向青黑之色,琉璃作瓦,青玉為簷,檀木鋪地,又燃有與黃金等價的龍涎香,淼淼升煙,真乃仙家勝景。
在大殿的正門上方懸了一方牌匾,上書:「青領宮」三字。
此時青領宮內響起浩蕩鐘聲。
宮內眾堂主已經入座,唯有上首幾個位置空懸。
手拄竹杖緩行的白髮老人經過「清微」牌坊,穿過劍形廣場,拾級而上。
在臺階兩側立有負劍弟子,紛紛低頭行禮。
緊跟在張海石身後的李如菊如臨大敵,深吸了一口氣,高聲喊道:「副宗主駕到。」
原本正在青領宮內談笑風生的眾堂主臉色一肅,紛紛起身,一起向外望去。
張海石仍舊走得不緊不慢,似乎一點也不顧及在青領宮內有眾多堂主正在等待。
幾乎就在張海石跨過青領宮正門高高門檻的同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