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沉默了,過了許久方才說道:「自是應該分開。」
李玄都稍稍拔高了嗓音,「自祖龍以來,歷朝歷代都是外儒內法。即表面上推崇儒家思想,但是實際上依賴法家的思想,往往是儒法結合、儒法互濟。事功與倫理,是歷代帝王的兩大手段,也是構成外儒內法的重要成因。一般而言,儒學重仁政,講究倫理勸導,而法家講法制,重在事功,彼此糅雜,早已難分彼此,故而如今的儒門仍舊尊荀卿為聖賢。從這一點上來說,道門和佛門是一樣的道理,就如佛門之觀音菩薩是道門之慈航真人,普賢菩薩是普賢真人,文殊菩薩是文殊廣法天尊,三清四御五老,佛祖和觀世音菩薩便在五老之列,早已是難分彼此,是故,佛本是道。」
圓覺的額頭上滲出了冷汗,雖然他知道李玄都有詭辯之嫌,但在短時間內,他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反駁李玄都。
李玄都繼續說道:「當年那位心學聖人曾經提出過三教合一的說法,追根溯源,佛門在傳入中原後首先被附於道門,後則依附於儒門。直到數百年後,佛門才逐步自成一家。佛門弟子借儒道兩家之學闡發佛學,當初佛門內部出現的『六家七宗』的爭論便是由此而來。可儒門卻要逃禪,擺明瞭與佛門劃清界限,那麼你說佛門歸入道門之中又有何不可?」
圓覺啞口無言。
「所謂佛道之分,不過是門戶之見,三教合一稱之為玄門也無不可,今日大天師所說的十五個宗門中,有十一個是道門,甚至包括那七個罪大惡極的宗門也是道門,道門佔據了絕大多數,稱呼道門有何不可?難道非要改稱佛門才能讓禪師滿意嗎?」李玄都語氣逐漸凌厲。
圓覺大驚,連聲道:「弟子萬萬不敢有如此想法,弟子只是不解,這才向大天師和李宗主請教。」
李玄都看了他一眼,問道:「現在可是懂了?」
圓覺的僧袍後背已經被冷汗浸透,額頭上也都是汗珠,不敢再與李玄都辯論,點頭道:「懂了,懂了,是小僧問得不恰當,多謝李宗主答疑解惑。」
秦素見此情景,不由微微一笑,難怪地師說李玄都有縱橫家的潛質,不僅僅是好為人師,這詭辯的本事也著實不可小覷。
李玄都又望向悟真和白繡裳,放緩了語氣,「不知兩位前輩以為如何?」
白繡裳微微一笑,點頭道:「紫府所言極是。」
悟真也誦了一聲佛號,「李宗主鞭闢入裡。」
李玄都一揮大袖,又對圓覺道:「就憑你,讀了幾本佛經,學了一些似是而非的佛理,或是聽了旁人的讒言,就來妄議佛道之別,豈止是不恰當,而是僭越。這裡議事,要麼是一宗之主,要麼是一宗長老,你不是靜禪宗的方丈,也不是長老,這裡沒有你的位置,退下。」
第一百七十二章 推心
圓覺先是一怔,然後對上了李玄都的目光,他嘴唇微動,最終還是沒有敢於開口分辨,只得不甘心地退了出去。
李玄都又環視一週,沒有人再開口說話。
張靜修已經付出了太多,在這個時候,李玄都總要為他分擔一二,替他做這個惡人,否則萬事都壓在張靜修一人身上,就算是長生地仙,也是扛不住的。
張靜修看了李玄都一眼,既有讚賞,也有感激,這一刻他忽然在想,李玄都能得李道虛、張肅卿、徐無鬼的賞識和看重,不是沒有原因的。當然,現在這份上名單上還要再加上他張靜修的名字。當然,賞識是一回事,各自立場不同又是另外一回事。
張靜修重新開口道:「不知諸位還有什麼疑問或是異議?」
左雨寒輕聲開口道:「左某沒有異議,倒是有一個疑問,這三位掌教分別由何人擔任?」
李玄都代為回答道:「自然是大天師、大劍仙和遼東的『天刀』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