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軍的英勇表現,不過其內部存在複雜的利益考量,有時在作戰協同上未能與遠征軍做到完美配合,更多還是關注如何保住自身在緬甸的殖民利益以及恢復在東南亞的影響力,也擔心中國因入緬作戰而在緬甸擴大影響力。
4. 蘇聯:此時蘇聯正全力應對德國法西斯的進攻,主要精力放在歐洲戰場,對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雖有關注,但無力給予太多實質性的援助。不過蘇聯希望中國能在亞洲戰場持續牽制日本,減輕遠東地區面臨的潛在軍事壓力,所以對遠征軍的作戰行動持支援態度,從國際戰略層面認可其對抗日大局的積極意義。
5. 法國:法國在歐洲本土已被德國佔領大部分領土,其海外殖民地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對於亞洲緬甸戰場上的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無暇過多顧及,更多是希望國際反法西斯同盟能取得勝利,進而恢復其在國際上的地位以及對海外殖民地的控制,擔憂日本在東南亞的進一步擴張會影響到法國在亞洲的殘餘利益。
6. 加拿大:與美國聯絡緊密,在國際事務中多跟隨美國立場。對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有所關注,主要是考慮到亞洲局勢的穩定對全球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性,以及擔心日本在東南亞的擴張會波及自身在亞太地區的潛在利益,希望遠征軍能在緬甸取得好的戰果,助力國際反法西斯力量打擊日本,維持地區的相對和平穩定。
7. 澳大利亞:1942年澳大利亞面臨著日本南進帶來的直接威脅,其本土安全受到極大關注。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一定程度上牽制了日軍,緩解了澳大利亞面臨的軍事壓力,所以澳大利亞對遠征軍的行動持積極支援態度,也希望能與中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加強合作,共同抵禦日本在東南亞的侵略,保障自身的安全以及在亞太地區的利益。
8. 印度:當時作為英國的殖民地,靠近緬甸戰場,印度民眾對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有一定的知曉度。遠征軍在緬甸抗擊日軍的行動,讓印度看到了反法西斯力量的決心,也激發了部分印度人反抗殖民統治、參與反法西斯鬥爭的熱情,同時印度也擔心日軍若進一步侵佔緬甸,會威脅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