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友角度出發,它需要對越南表示支援,對外對中國的行動進行譴責,但實際上,蘇聯並不願直接捲入這場衝突之中,因為當時其自身面臨著諸多國內國際問題,與中國發生直接的軍事對抗不符合其根本利益。所以,蘇聯更多地是透過外交途徑、軍事威懾等手段來對局勢施加影響,而這場戰爭也促使蘇聯重新審視中蘇關係的後續走向,思考自身在亞洲地區的影響力變化,以及如何調整其在該地區的戰略佈局,以應對新的國際關係變化。
4. 越南:經歷了這場對越自衛反擊作戰,越南遭受了沉重的打擊,其軍事力量遭到極大削弱,國內經濟因戰爭的破壞面臨諸多困境,基礎設施損毀嚴重,原本的發展計劃也被打亂。這場戰爭讓越南不得不重新正視與中國的關係,認識到此前其在邊境地區的挑釁行為是多麼的錯誤,也深刻體會到了中國扞衛主權的堅定決心和強大軍事能力。此後,越南在邊境問題上逐漸走向緩和,開始將更多精力放在國內的建設與恢復上,同時也在外交政策方面做出了相應的調整,思考如何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基礎上,與周邊國家和平相處、共同發展。
5. 法國:法國當時在國際事務中秉持著相對獨立的觀察視角,關注著亞洲局勢的發展變化。對於中國的對越自衛反擊作戰,法國從自身的外交立場出發,較為客觀地看待這一地區衝突事件,意識到其背後反映出的國際關係複雜性以及中國在維護自身權益方面的堅定不移的態度。這也讓法國開始思考在亞洲地區如何與中國在外交、經貿等多個領域開展更深入的合作,避免因地區局勢的動盪而影響自身在亞洲的利益拓展,尋求在亞洲地區新的合作機遇,以提升其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和利益範圍。
6. 日本:日本當時處於美國的影響之下,對亞洲地區的軍事動態格外敏感。看到中國發起對越自衛反擊作戰,日本一方面擔心地區局勢的不穩定會波及自身周邊安全環境以及其在亞洲的經濟利益,畢竟日本在亞洲有著諸多的貿易往來和投資專案;另一方面,日本也認識到了中國在軍事和外交方面展現出的強大影響力,開始重新審視與中國的關係,思考如何在新的局勢下,與中國在經濟、文化等領域開展更深入的交流合作,以適應亞洲地區國際關係變化的趨勢,從而更好地保障自身的利益,拓展其在亞洲的發展空間。
7. 澳大利亞:澳大利亞在國際事務中通常追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立場,對於1979年中國的對越自衛反擊作戰,起初受美國影響,澳大利亞對這一事件存在一定的誤解。但隨著對事件全貌的深入瞭解以及看到東南亞地區局勢後續的變化,澳大利亞開始思考在不違背與美國關係的前提下,如何與中國在外交、經貿等領域開展更有效的合作,避免因地區衝突影響自身在亞洲地區的利益往來,同時也關注這一事件對其自身與東南亞國家關係的影響,試圖透過調整對中國的態度和合作策略,來更好地融入亞洲地區的發展格局,維護自身在該地區的相關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