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清朝光緒元年,這一年對於風雨飄搖的大清王朝來說,是一個充滿變數與轉折的節點。彼時,國內歷經多年的內憂外患,社會經濟雖在洋務運動等舉措的推動下有了些許復甦的跡象,但整體依舊面臨諸多難題,傳統的封建統治秩序受到衝擊,各方矛盾交織。對外,西方列強的侵略野心未減,仍舊透過不平等條約不斷蠶食著中國的權益,邊疆危機也此起彼伏。而就在這樣的局勢下,同治帝駕崩,年幼的光緒帝即位,這一皇位的更迭,如同在平靜湖面投下巨石,讓原本就複雜的政局變得更加波譎雲詭,各方勢力開始重新審視、佈局,朝廷上下圍繞著新帝的即位,在權力分配、政策走向等諸多方面都悄然發生著變化,整個國家都站在了新的歷史十字路口上。
據《光緒朝初政紀要》記載:“元年,帝沖齡踐祚,太后垂簾聽政,朝堂之上,諸臣各懷心思。有輔弼幼主、欲振朝綱之良臣,力倡革新舉措,以圖強國禦侮;亦有守舊之輩,秉持祖宗舊法,恐變亂祖制,對新策多有牴觸。洋務諸事,或續或改,皆在權衡之中,而地方之上,吏治、民生、軍政諸般事務,亦因朝局之變,或受促動,或陷僵局,實乃多事之秋也。”從這段文獻資料中,不難看出光緒帝即位後政局變化的複雜狀況,新的局勢下,不同的理念和勢力相互碰撞,而國家的發展也在這動盪中等待著新的抉擇。
阿才,是個性格溫和又細心的年輕人,平日裡總是默默觀察著周圍的一切,心思縝密,做事穩妥,很少會衝動行事。他為人善良,對身邊的人都很照顧,大家都挺喜歡和他相處。不過,他有時候也過於謹小慎微了,遇到一些需要果斷抉擇的大事,往往會猶豫不決,錯失良機。阿才本是京城內務府的一名普通文書,平日裡負責整理各類文書檔案,記錄朝廷的大小事務,雖說官職不大,但卻能接觸到很多朝廷內部的訊息,對朝堂上的風雲變幻有著別樣的關注。光緒帝即位與政局變化這一重大事件,自然也深深影響到了他的生活與工作,讓他在這一年經歷了諸多難忘之事。
這一年初春,阿才像往常一樣早早來到內務府的值房,開始整理前一天的文書。屋子裡瀰漫著陳舊紙張的味道,他小心翼翼地翻閱著那些記錄著朝廷政令、官員奏疏的紙張,心裡清楚這些看似枯燥的文字背後,可都是關乎著國家命運的大事。
就在這時,他聽到外面的同僚們在低聲議論著什麼,隱隱約約聽到“皇上駕崩”“新帝即位”之類的話語。阿才心裡一驚,趕忙放下手中的文書,出去打聽情況。原來,同治帝突然駕崩,年僅四歲的光緒帝被迎立為新帝,這訊息瞬間傳遍了整個京城,朝野上下都為之震動。
阿才回到值房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他知道,這皇位的更迭必然會帶來一系列的變化,朝廷裡的那些大臣們估計又要開始新一輪的明爭暗鬥了。而對於自己所在的內務府來說,各項事務的安排、與其他部門的對接等等,恐怕都得跟著變動了。
沒過幾天,朝廷就下了旨意,說是太后將垂簾聽政,協助年幼的光緒帝處理政務。這旨意一下,更是在朝廷裡掀起了軒然大波,有大臣表示支援,認為太后經驗豐富,能穩住朝局;也有大臣私下裡頗有微詞,覺得這不符合祖宗規矩,擔心太后會過多幹預朝政,影響皇帝親政。
阿才在內務府裡也能感受到這股暗流湧動的氛圍,平日裡那些來交接文書的官員們,說話都變得小心翼翼起來,彷彿一不小心就會說錯話,惹來麻煩。
有一回,阿才去給一位朝中大臣送一份重要的文書,那位大臣接過文書後,看了看周圍沒人,便壓低聲音對阿才說:“如今這局勢,你我都得小心著點啊,太后垂簾聽政,這往後的政策走向可就難說了,咱們做事還得更謹慎才是。”
阿才趕忙點頭稱是,他心裡明白,這看似簡單的一句話,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