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比往日更加旺盛,前來拜佛求籤的百姓絡繹不絕,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對和平的渴望。
一日,蘇逸在寺廟中遇到了一位老秀才,那老秀才正對著佛像唉聲嘆氣,口中唸唸有詞。蘇逸好奇,上前問道:“老先生,您為何如此長吁短嘆呀?”
老秀才看了他一眼,苦笑道:“唉,老夫一生鑽研學問,本想著能為朝廷效力,可如今這天下大亂,學問又有何用?只盼著哪方能早日勝出,讓這世間恢復太平,也好讓我等能安心做學問啊。”
蘇逸聽了,深有同感,二人便坐在寺廟的臺階上,聊起了當下的局勢,越聊越是感慨,都覺得這亂世之中,百姓的命運就如那風中的浮萍,飄搖不定。
隨著時間的推移,靖難之役依舊在持續,戰火蔓延到了更多的地方,大明的江山處處都透著一股破敗與蕭瑟。農田荒廢,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野,那景象實在是悽慘至極。
而在同一時期的世界其他國家,亦是各有各的風雲變幻。
在歐洲,法蘭西王國正處於瓦盧瓦王朝時期,國王查理六世在位,可他患有間歇性精神病,導致國家大權時常旁落,貴族們爭權奪利,國內局勢動盪不安。各地時常爆發農民起義,抗議沉重的賦稅和貴族的壓迫,與明朝因靖難之役引發的戰亂不同,法蘭西的動盪更多源於內部的權力紛爭和階層矛盾,百姓們渴望的是減輕負擔、獲得平等的權利,而明朝百姓則盼著這場皇室內部的爭鬥能早日結束,恢復往日的太平。
英格蘭此時也並不平靜,正處於蘭開斯特王朝與約克王朝交替的“玫瑰戰爭”時期,兩大貴族家族為了爭奪王位,展開了長達數十年的混戰。這場戰爭使得英格蘭的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城市衰敗,鄉村荒蕪,大量的貴族和士兵戰死沙場,國家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相較之下,明朝的靖難之役雖也是爭奪皇位的戰爭,但至少還有著“清君側”這樣一個看似正當的名義,且作戰範圍主要集中在大明的北方地區,沒有波及全國,對整體國家的破壞程度在一定程度上稍遜一籌。
在中東地區,奧斯曼帝國正處於巴耶塞特一世統治時期,這位君主致力於對外擴張,憑藉著強大的軍事力量,不斷征服周邊的領土,將奧斯曼帝國的版圖進一步擴大。不過,在擴張的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民族和宗教融合的問題,時常需要採取各種手段去安撫新徵服地區的百姓,維持統治的穩定。與明朝內部的靖難之役相比,奧斯曼帝國是向外發展,透過戰爭來增強國力,而明朝則是陷入了內部的消耗之中,對自身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阻礙。
在印度,德里蘇丹國已經走向衰落,各地的封建領主割據一方,不聽從中央的號令,時常發生混戰。同時,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之間的矛盾也日益尖銳,教派衝突不斷,導致社會秩序混亂,經濟發展停滯不前。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既要遭受戰亂之苦,又要面臨宗教紛爭帶來的困擾,遠不如明朝在太平時期有著相對統一的文化和穩定的社會秩序,哪怕是在靖難之役期間,百姓們心中也依舊嚮往著大一統的和平生活。
在日本,室町幕府的統治下,雖然國內沒有大規模的戰亂,但各地的守護大名權力過大,時常與幕府將軍產生矛盾,導致政局不穩定。而且日本當時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在文化、藝術、建築等方面多是模仿借鑑,尚未形成自己獨特且成熟的文化體系。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的發展相對緩慢,與明朝在文化繁榮、經濟多樣等方面有著較大的差距,更不用說此刻明朝正經歷著靖難之役這般重大的歷史事件,整個國家都在動盪中尋求新的發展方向。
蘇逸依舊在北平城中艱難地維持著生計,他看著這滿目瘡痍的世道,心中滿是對和平的期盼。那曾經熱鬧的街市,如今變得冷冷清清,偶爾有幾個行人走過,也是神色匆匆,滿臉疲憊。蘇逸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