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法的作用,規範著部落內部成員的行為、處理糾紛以及進行資源分配等。而在一些涉及多個部落或者與外部交往的事務中,也會遵循一些共同認可的宗教教義、地區性的約定等作為律法依據。律法的修訂往往是在部落長老、宗教領袖等的參與下,根據部落的發展、外部環境的變化等因素進行協商調整。這與大明由朝廷統一進行《大明律》的更定,有著自上而下的推行方式不同,阿拉伯地區更側重於部落、宗教層面自下而上的律法協商調整,體現出不同地域文化背景與律法構建形式的差異,阿拉伯重部落宗教協商下的律法變動,大明則重皇權主導下的律法集中更定。
在日本,當時處於室町幕府時代,其律法既有對古代中國律法的借鑑,又融入了日本本國的封建等級秩序、武士道精神等元素。幕府將軍會頒佈一些法令來規範大名、武士以及普通百姓的行為,維護社會秩序以及幕府的統治。律法的修訂往往需要考慮到各藩國的實際情況、武士階層的利益訴求以及封建傳統等因素,透過幕府與大名之間的溝通、協商等方式來進行。與大明以皇權為主導,較為強勢地更定律法不同,日本更強調在封建秩序維護下多方協調的律法變動,體現出不同國家政治格局與律法修訂特性的差異,日本重封建秩序維護下的律法變動,大明則重皇權主導下的律法集中更定。
在朝鮮李朝,秉持儒家思想,其律法制定和修訂遵循儒家的道德規範和禮儀制度,以維護王權的穩定、社會的和諧以及家族倫理秩序為主要目的。朝廷會根據社會發展、民生需求等情況,在儒家思想的框架內對律法進行調整,比如對於孝道、忠誠等方面在律法中的體現會不斷強化,同時也注重律法與教化相結合,透過教育讓百姓自覺遵守律法。與大明更定《大明律》從多方面考量國家統治需要不同,朝鮮李朝更側重於儒家思想引領下的律法變動,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