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發展完全取決於政府以專利的形式賦予的壟斷權以及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批准的市場壟斷權。如果說它在發明新藥物方面並不是十分創新的話,那麼它在探求擴大其專利權的道路上倒是十分創新並富有攻擊性的。
此外,該行業並沒有體現出什麼特殊的美國精神。它們通常都是跨國公司。幾乎有一半大型製藥公司的總部設在歐洲(確切的數字會由於併購而發生變化)。2002年的十大製藥公司是美國的輝瑞(Pfizer)、默克(Merck)、強生(Johnson & Johnson)、百時美施貴寶公司(Bristol…Myers Squibb)和惠氏(Wyeth)(前稱為美國家庭用品American Home Products),英國的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阿斯利康(AstraZeneca),瑞士的諾華(Novartis) 和羅氏(Roche); 法國的安萬特(Aventis)。2004年,安萬特(Aventis)與另一家法國公司賽諾菲聖德拉堡集團(Sanofi…Synthelabo)合併,排名前移至第三名。所有的公司在經營方面都十分相似,其藥物在美國的定價都高於其他市場的定價。由於美國是主要的利潤中心,製藥公司僅僅出於公共關係方面的考慮而大肆宣揚美國精神,不管它們到底是不是美國公司。確實有一些歐洲的公司將研發中心建在美國。它們宣稱這是因為很多其他國家實行價格管制,而我們不實行。但更可能的原因是,它們想要成為美國大學和國家衛生研究所(NIH)舉世無雙的研究成果的食利者。也就是說,不是私人企業,而是我們財政贊助的研究機構將它們吸引過來的。
◎直截了當地說
這本書要揭示製藥業的真相。製藥業最初的崇高目標是為人類研發和生產有用的新藥,但該行業過去二十多來年的發展卻與其初衷漸行漸遠。現在,它變成了一個賣藥的市場營銷機器,所銷售的藥物的療效令人生疑。製藥業利用它的財富和權力去影響任何一個可能阻礙它的機構,包括美國議會、食品與藥物管理局、學術醫學中心(Academic Medical Center)以及醫生。它們的營銷努力大部分是針對醫生的,畢竟醫生掌握著開處方的權力。
我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工作了20年,親眼目睹了該行業對醫藥研究的影響。該雜誌旨在研究疾病的原因與治療方法。很快,該雜誌受到一些製藥公司的贊助。我發現這些公司試圖對研究進行一定的控制,這種情況在我剛進雜誌社時聞所未聞,其目的很明顯,就是使用不正當手段使其藥物看起來表現不俗。例如,公司會要求研究人員將它們的新藥與一種安慰劑(糖丸)進行比較,而不是跟舊藥進行比較。這樣的話,新藥的藥效也許看起來很好,但事實上可能還不如舊藥。還有許多其他方法可以使研究帶有偏見。並不是所有伎倆都能被察覺出來,甚至對專家來說也很難。當然,我們一旦發現這類論文就會拒絕採納,但是通常它們又會在其他雜誌上發表。有時候,如果研究結論對該公司的藥物不利的話,公司就不允許研究人員發表其研究成果。看到製藥業的影響不斷增大,我越來越感到不安,因為很多已發表的研究成果可能存在嚴重錯誤,這些研究使醫生相信新藥通常更為有效和安全,但事實並非如此。
序言:藥物非比尋常(3)
現在有跡象表明,製藥業正面臨很大的麻煩,主要是因為創新藥太少了。另外,公眾對不斷飛漲的價格越來越不滿,藥品的購買者開始大聲抱怨價格令人無法忍受。儘管利潤數額仍舊十分巨大,但是事實上利潤已經開始下降,一些大型公司的股價開始下跌。面對這種情況,製藥公司不去投資生產更多的創新藥品和降低價格,而是將更多的錢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