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都是客套之辭,說說就算,居然不是。
到餐廳時還不到上班時間,我換了衣服到休息室去,只看到沈欽言坐在休息室的一角靜靜看書,微翹的長長的睫毛輕輕一顫,勾著我的心也一跳,打消了叫他的念頭。
我輕手輕腳走過去,走得近了,也看清了他手裡的書原來是本電影雜誌,叫《影像風景》,我曾經看過幾期,相當有知名度的老牌電影雜誌,有一批出色的記者和編輯,影評有深度,照片往往驚人的漂亮。我之前也注意到沈欽言的儲物櫃裡有幾本電影雜誌和戲劇類的書籍,不過並沒有多想,年輕人看這些不足為怪。
所謂無巧不成書。沈欽言正在看的那頁,恰好那是一篇顧持鈞的訪談,雜誌的左頁配圖是他的整張大幅照片——
顧持鈞坐在一個四壁都是書架的書房內,一隻手支著下巴,一隻手翻著擱在沙發扶手上的書;他穿著非常隨意,沒加任何修飾,白襯衣黑色長褲,額前的頭髮微微垂著,專注地看著書,黑色的窄框眼鏡讓他顯得儒雅之極。
照片裡的光線是那麼柔和,只需看上一眼,莫名的感動融化在這張溫柔的照片裡。
我想著今天在海輪上見到的顧持鈞,他和母親一個站一個坐,小聲商量電影情節的一幕;談到電影的時候,他目光湛然,我當時就想,有這樣一雙眼睛人必然視力很好。
但他在這張照片裡卻帶上了眼鏡示人,斂去了他作為影星的鋒芒,只讓人疑心他是不是資深學者或者年輕有為的大學教授。
“你是顧持鈞的粉絲嗎?”我笑問。
據說社會學家的報告,八卦讓人際交往製造安全,同時製造黏性;而有個共同的偶像的話,人們會立刻感覺相見恨晚執手相看淚眼。只是沈欽言的反應完全沒有達到我的預期。
他被我嚇了一跳,“啪”一聲合上雜誌,回頭看著我。
“抱歉嚇到你了,”我忍俊不禁地道歉,“看他的照片看的那麼出神啦就忍不住插話了,其實我也是他的粉絲。”
他把雜誌放到櫃子裡去,凳子轉了個方向,很認真地回答我,“不是。”
我啼笑皆非,“不是粉絲你看的那麼入迷幹什麼?”
沈欽言凝神想了一會。在我以為他就會這麼沉思下去不再開口的時候,他低聲說:“我喜歡他演的電影,他的演技非常好。”
我哈哈一樂:“唔,這還不是一個道理嗎。他人也非常好。”
今天去了一趟片場後,我才知道,顧持鈞在這部片子中的戲份其實並不算太多;但他的的敬業程度別人真是難以望其項背:他從會不遲到早退;即便沒有他的戲,但他依然到場,配合別的演員對詞;不論多麼辛苦,你也不會從他的嘴裡聽到任何一句抱怨的話。
“他和別人不一樣,別人演戲只是演戲,而他是不是,我總是覺得他是在享受電影,只要他出現在鏡頭下,總是煥發著生命力。”
“總是這樣吧,”我說,“這是他的工作啊。”
“我的意思是,他有一種不折不撓的進取精神,哪怕他現在不需要怎麼努力了。一般情況下,對一個享有盛譽的頂級電影明星來說,不論他表演得如何大家都會走進電影院;只是走到這個層次的演員想要更進一步就非常難,因為往往無論作出多大的努力,因為觀眾實在太熟悉他了,所以在影片中所看到的不是他的角色,而是明星本人,但顧持鈞卻能克服這種困難。你看影評的時候就會發現,人們大都只談起他的角色而不是他本人,我簡直無法想象,他為了塑造一個角色要投入多少精力。”
認識這麼久,我第一次聽到他一口氣說這麼多話,倒是一怔。
雖然我母親是個電影導演,可我本人似乎完全沒有繼承到她的藝術細胞。這番話我似懂非懂,只好笑眯眯跟上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