辱母,李婕妤自小喪母,對這位辱母極為敬重,得知此事之後,就在皇帝面前哭訴。畢竟是新寵的女人,聽她哭成那樣也是心疼,皇上就過問了此事。司禮監一二把手都是李時獻的人,自然想辦法幫著圓,準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可三把手跟他們並不是一條心,將真相添油加醋透漏給皇上聽,還說了不少使節團在京城鬧出的事。
皇上聞聽此事大為震怒,一個小國的使節團居然都敢在大宋造次?他特意把李時獻叫到跟前詢問,面對李時獻對使節團的維護,皇上大為光火,狠狠把李時獻斥責了一頓,讓他好好管管使節團。
這事到這裡本該完結了,然而偏偏就在這時候,有人上奏彈劾李時獻收取使節團賄賂。這事情一爆出來,李時獻之前對使節團維護的性質就完全不一樣了。之前還可以說是李時獻顧全大局,為了兩國的友好邦交這才放任使節團在京城胡作非為。他雖被皇帝斥責了,但皇帝其實也沒有太怪他,只當他處理方式不夠妥當。但被使節團賄賂的事一鬧出來,皇帝對李時獻的看法就要變了,當時李時獻就急了,各種在皇帝面前表忠心,斥責彈劾的官員胡說八道,陷害忠良。
皇帝對於李時獻是很信任的,雖然收受賄賂的事他也很不滿,但到底還不會讓他對李時獻太過離心。朝堂上的事還要指望李時獻幫著幹呢。他斥責了李時獻一頓,這事就打算了了,彈劾李時獻的官員也沒想懲罰。然而這時候又有人爆出李時獻二十多年前就曾經在使節團來訪的時候收取對方的賄賂,幫使節團的人結交當時的首輔。
這事說大可大,說小可小,全看皇帝怎麼想。而皇帝一開始是不打算多想的,只覺得這一個個官員都吃飽了沒事幹,就想著勾心鬥角。直到他經人提醒想起二十多年前的那一場大案。
二十三年前,如今的皇帝還是個皇子,排行第七。當時的三皇子謀反案發之時,也正是使節團來訪的時候,也是因使節團的賄賂而藉此牽連出是三皇子謀反一事。當時參與謀反的官員之中就包括當時的內閣首輔,與如今的情況多麼類似。只不過當年正是李時獻提交的關鍵性證據,才證明瞭當時首輔和一應官員謀反的證據。而對比現在的狀況,再看到李時獻二十多年前跟使節團勾搭的證據,皇帝忍不住猜想,當初李時獻說不定就是賊喊抓賊,或者說,所謂的謀反,是他炮製出來的一場騙局。
一旦坐上皇帝寶座,沒有人對&ldo;謀反&rdo;這個詞會不敏感的。當年也正因為李時獻揭發了三皇子謀反一時,當時完全競爭不過三皇子的皇帝才能當上這個皇帝‐‐大宋並不遵循立嫡立長原則,完全是看哪個皇子好就讓他當下一任皇帝,也就是說,看皇帝更喜歡誰。因此,皇帝對於這位間接捧自己上位的首輔大人是很感激也很信任的,一般事情也就斥責一頓了事。然而,所有的一切在&ldo;謀反&rdo;二字面前都是紙糊的。
皇帝開始慎重起來,親自監督,讓大理寺聯合刑部的人徹查此事‐‐皇帝對此也猶豫過,萬一查出來當年的三皇子是被冤枉的,他這個皇帝之位是不是就有那麼點名不正言不順的意思?後來一想,他們大宋跟前朝不一樣,前朝是嫡長子繼承製,而大宋則是賢者得繼大位,因此三皇子就算沒有謀反,也不礙事,誰說三皇子沒謀反他父皇就一定會選三皇子當皇帝?既然他父皇選擇了他當皇帝,可見他才是最得他父皇喜愛也最適合當皇帝的,三皇子就算不謀反也當不了皇帝。
有皇帝坐鎮,大理寺和刑部也不敢亂來,十分謹慎,然而各種關於李時獻罪狀的證據也如雪片般紛至沓來,就像是積攢了許久,就等這一瞬間的爆發。在眾多證據面前,皇帝震怒,將李時獻收押刑部大牢,只等大理寺將所有證據罪狀都匯合之後,給出一個最終的結果。
第8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