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王文龍的問題那監生自然而然回答:“如果該書的流傳故事如同記載中一樣,並沒有任何偽造之處,那麼此書就是真的了。如果該書所流傳過程乃是編造,此書真假也不須多問。”
王文龍對於這個學生的回答卻似乎不很理解,他疑惑說道:“但若是該書的流傳過程是假的,可書籍內容又是真的,只不過是當初流傳書籍之人因為種種原因,將真實的流傳過程給隱秘了,你這論點便還能行得通麼?”
“這個……”被問到的學生張口不知該怎麼說。
“那我再往下問,”王文龍又繼續說道:“有沒有可能這書的內容也不是全部真,也不是全部假,而是當初確實有零散片段的《古文尚書》流傳於世,後世之人發現殘篇,為了使金甌不缺,自己動筆加以補足,最後寫出一篇半真半假文字來,這樣的文字雖然是假的,但其中也有真處。這樣的文字又有沒有價值?”
那學生愣了半晌,回答說:“這……價值想必要大減了……”
“不,這樣文字同樣有價值!”王文龍斬釘截鐵說道:“若是一篇文字最初寫自孔聖,流傳之時失去了其中的七成,之後這七層被兩漢之人以自己臆測方法給補上,那麼這篇文字原本的三成自然能夠反映當時孔聖人的思想,若能找出,豈不也得孔聖人思想其中三昧?”
臺下有個學生忍不住問道:“是以先生是想用《尚書古文疏證》之中的辦法找出《古文尚書》之中的確是先秦所做的篇章,去蕪存菁?”
“也不盡然,”王文龍笑著說道,“那三成的孔聖人原文自然價值寶貴,而那補上的七成反映的也是兩漢或是兩晉時補足之人的思想,價值卻也不菲了。”
臺下眾學生們露出疑惑的表情,就聽王文龍反問說道:
“列位想想,《古文尚書》若真是偽作,卻也依舊能人被世人奉為圭臬研究上千把年,難道不也說明此作思想之深刻雋永嗎?”
眾人不禁全部呆了,想一想才發現王文龍說的的確不錯,就算《古文尚書》是偽作,但是它的寫作水平也足夠高了。否則那些研究《古文尚書》的大家還研究個啥?
王文龍繼續說道:“那麼此書是誰所寫?是何時所寫?又是哪門哪派的後學做出?怎麼在青史上沒有留下一點痕跡?
如果《古文尚書》是真作,那麼整個故事都已經講完,沒有什麼更多可研究的,眾人無非繼續學習那二十五篇文字就是了。
但如此書是偽作,那麼以上問題全都將陸續出現,對於《古文尚書》能進行的研究從此之後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臺下眾人聽的都是目瞪口呆,大家都沒有想到對於歷史文獻可以有這樣的研究態度。
王文龍道:“以往人研究古籍、古物,往往採取‘證經補史’的態度,看見什麼古書古物,往往就拿著已有的歷史記載與之對照,卻不顧修史之人也不可能記錄下所有當時歷史事件,此時強行將所發現之物與歷史對照,往往就會出現種種啼笑皆非的錯處。”
“這種錯處便是聖人也難免會犯,如《史記》言‘骨節專車’之事,聖人以為此乃防風氏之骨,然而實地去過會稽山檢視便能知曉,此地所產大骨實乃獸骨,非人骨也。”
“我們研究一歷史流傳文獻,可以看出當事人的寫作習慣、口語習慣、音韻習俗、地名人物、禮儀風俗,這些皆不是史書記載能夠得知,於是可知,研究古代之史料能得到的內容多半會比看史書更多。”
“既然如此,研究古代文獻便不該在使用‘證經補史’之方法,而是‘考古寫史’,透過種種分析才可以去了解古人寫作文獻之本心,當時情況之本源。”
“就從《古文尚書》說起,《古文尚書·禹貢》所註解的地名以及狀況都在漢武帝時代以後,這便能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