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鬼谷子又對孫臏和龐涓說:“我再給你們出個題目”,說著,他拿出來一個籃子,只見這個籃子,就是他們日常用的那個,這個時候,籃子裡面放著五個饅頭。
他宣佈規則道:“現在我這裡有五個饅頭,每個人一次最多拿兩個,吃完了才能再拿,最後吃得多的那個為勝。”
剛聽老師鬼谷子說完,龐涓迫不及待,趕緊上前拿起了兩個,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
而孫臏又與他恰恰相反,只見他不慌不忙拿了一個,慢條斯理的吃了起來。鬼谷子看到這裡,心裡暗暗地點了點頭。
當龐涓手裡還剩下半個饅頭時,孫臏已經吃完了一個,於是又從籃子裡拿走了兩個,在一旁吃了起來。
其實這個時候,勝局已經鎖定了。
待到龐涓再去拿時,籃子裡面已經沒有了饅頭。這樣一來,孫臏總共吃了三個,而龐涓只吃了兩個,最後的結果自然又是孫臏勝了。
這五個故事流傳甚廣。如果晚上沒事時,孩子們特別愛纏著老人們老人講故事,特別是在北方的農村地區,無論是夏天的大樹下,還是冬天的暖炕上,更是故事會的發生地,許多故事不知講了多少遍,孩子們總是百聽不厭。
怎見得一定是北方農村?因為在南方,夏天的夜晚,你在大樹下試試,不被蚊子吃了才怪!南方的冬天,更沒有什麼暖炕可坐。
孫臏和龐涓的故事,準是其中的壓軸戲。這時的老人們,也一改之前的木訥,講得繪聲繪色,眼神中都閃現出智慧的光芒。或許希望孩子們能夠像孫臏那樣,做一個有智慧的人吧。
而孩子們明明知道最終的答案,但還是露出期待的表情,隨著故事的發展,或吃驚、或歡笑。不知道這些故事陪伴了多少人的成長,也不知道給多少人帶來了快樂,開啟了智慧!
俗話說:“會看的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小時候聽這些事故,也只當個熱鬧來聽,從來沒有深思過,今天再次聽來,就聽出了其中的一些味道。
故事雖然不長,但都挺巧妙,不知是真實發生的,還是後人杜撰的,就是這種口口相傳的民間故事,往往藏著大智慧,要不怎麼說高手在民間呢!
用這種方法來教學,在兩三千年前,那個知識十分寶貴,普通人見識很短的時代,確實可以培養人。
即使這些故事屬實,也只能是低層次的,鬼谷子的教學肯定不會搞得人盡皆知,但也很有借鑑意義。
七人便分析起這五個故事來,想從其中找到與眾不同的東西。可以把五個故事分為三類:
第一個、第二個和第四個故事,用正常的思維來說,屬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需要的是打破常規的能力。
第三個故事需要的是細緻觀察的能力。
第五個故事需要的是把控全域性的能力。
那麼這些故事說明了什麼呢?是孫臏比龐涓更聰明嗎?
當然是,但這只是最淺顯的層次,每個人都知道。那麼深層次的道理是什麼?
這些深層次的東西,有智慧與機智,有創新性思維,有效率與效果,有心理洞察力,有長遠規劃,有靈活性。
但剖開這些東西,背後藏著的是敏銳的洞察力,孫臏能夠把一個人、一件事,一眼看透,在他做事之前,就已經安排好了做事的節奏,預見了最後的結果,這也就是孫武子所說的“先勝而後求戰”。
而龐涓恰恰相反,是“先戰而後求勝”,所以他每次都是胸有成竹,輕鬆地勝過龐涓。這才是這些事故最深刻的道理。
這就是鬼谷子的教學方法,透過一次次的教育,提高了學生們看透問題的能力。
這些故事雖然都是孫臏勝了,但龐涓能夠成為鬼谷子的弟子,歷史上大名鼎鼎的軍事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