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監國本意是領世子見識下戰陣,可是此戰事關生死,若魯監國與世子皆不在,舟山軍心定然不安。眼見於此,一向「從善如流」的魯監國也只得放棄了這個念頭。如此,魯監國世子便與魯監國、朝中文臣以及隨軍出征的武將家眷一起留在了舟山城中。
南北兩線明軍均已楊帆起航,負責防禦舟山沿海的盪胡侯阮進則繼續等待海峽對岸清軍的動向。而此時,數百里外的台州府治臨海縣城,卻是另一番景象。
自陳文與俞國望攻陷了天台縣城後,整個台州的明軍便如同打了興奮劑一般,無論是接到俞國望書信的,還是壓根就沒有接到的紛紛下山襲擊各地的清軍。
天台山明軍起事已久,卻並不像四明山明軍那樣攻陷過縣城。此次俞國望在陳文的幫助下拿下了兩年前曾經使其鎩羽而歸的天台縣城,極大的鼓舞了台州各部明軍計程車氣。一時間,整個天台縣境內瞬間成為了明軍海洋,而其他各縣也多有清軍或是縣城遭到明軍的襲擊,整個台州府瞬間亂成了一團。
俞國望在與陳文分別後,借著天台縣的倉儲庫存和徵收了一筆稅賦後,實力迅速攀升起來。只是他在天台縣也並未久留,趕在天台縣陷落的訊息傳播開來前就兵進三門縣,並在此前由金湯安排好的內應幫助下攻陷了三門縣的縣城。
按照此前他與陳文的商議,俞國望無論攻陷三門縣與否,都要作出準備圍攻臨海縣城的架勢,以求牽制住南線的清軍使其不敢冒著後路被斷的風險輕舉妄動。而此時,俞國望與其他幾部明軍已經抵達臨海縣城數日,始終作出一副等待更多明軍到達的架勢。
臨海縣城的城頭,台州總兵馬信和金華總兵馬進寶並肩而立,遙望著遠處天台山明軍連營的方向。只不過,二人雖說是並肩而立,其間的氣氛卻並非是那般融洽。
「此地乃是足下奉朝廷之命負責鎮戍之地,難道就這般容著賊寇在頭上撒野不成?」
一嘴山西口音的馬進寶張口就是這滿帶著嘲諷意味的言辭,瞬間便引得馬信身旁部將們的怒視。只不過,馬信似乎對此卻並不在意一般。
馬信是陝西長安人士,崇禎朝時便是這台州一鎮的總兵官,清軍南下後選擇降清,可是清廷卻始終沒有考慮過讓其移防的事情。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這台州由於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原因,始終都不是明清兩軍爭奪的關鍵;而另一方面,雖然馬信的部下多是台州本地人士,但其人在臺州已久,若是貿然換防,導致其投靠在浙江威望甚高的魯監國的話,那麼滿清在浙江的統治就不那麼穩固了。
馬信其人作戰勇猛無畏,在用兵的細節掌控上頗有見地,歷史上他在十年後曾經以弓箭手擊潰過荷蘭人使用來復槍的方陣,由此可見一斑。
相比之下,馬進寶乃是山西隰縣人,弘光朝時為安慶副將,後來靠著替清軍招降安廬池太巡撫張亮、總兵楊振宗、副將李自春等文武各官及所統兵萬餘人的功勞升到的總兵官。此後隨端重親王博洛南下,攻陷金華府,屠城之事便有他的一份。
博洛北返,便留下他充任衢州鎮總兵官,負責管轄金華、衢州、嚴州和處州四個府的防務。直至永曆三年,馬進寶自衢州總兵調任金華總兵,只是治所調動,仍管轄這四個府的防務,以方便其鎮壓尹燦、周欽貴的白頭軍起義,算得上是孫鈺和吳登科等人的老相識了。
歷史上錢謙益曾經借著私交多次勸說其反正,只是一直不能成行。直到永曆十三年鄭成功北伐南京,一路上高歌猛進,大有掃盡江南胡腥的架勢。已經受清廷詔命改名為馬逢知的馬進寶才鼠首兩端的表示等鄭成功攻下南京再行公開表態反正。只不過,他也正是因為這份鼠首兩端,在一年後被清廷以通海的名義處死。
兩人雖然都姓馬,又都是身在浙江的西北人士,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