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部次長陳介奉命在南京約見日本大使館參事日高信六郎,提出口頭抗議,要求日本政府約束軍人,不使事態擴大。外交部長王寵惠也從盧山回到南京,向日本大使館提出書面抗議:“日軍此種行為顯系實行預定挑釁之計劃,尤極不法。”
7月17日,蔣介石在盧山第二次談話會上發表長篇演講。再一次闡明他在1935年國民黨五大所說的外交方針:“和平未到根本絕望時期,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決不輕言犧牲”和1937年五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最後關頭”的解釋,他說:“我們既是一個弱國,如果臨到最後關頭,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國家生存,那時節再不容許和你中途妥協,須知中途妥協的條件,便於整個投降、整個滅亡的條件。”又說:“我們希望和平而不荀安,準備應戰而決不求戰,如果戰端一開,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地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8月中旬,蔣介石針對7月15日周恩來在盧山上交給他的中國共產黨《為公佈國共合作宣言》①在南京同中國共產黨代表周恩來等舉行第五次談判。②蔣介石企圖把宣言中的三項基本政治主張刪去,只留四項保證,周恩來拒絕了這種修改。正在這個時候。爆發了“八一三”淞滬抗戰,蔣介石被迫同意將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任命朱德、彭德懷為正、副指揮。22日,國民黨政府正式釋出了改編命令。
9月下旬,蔣介石同中國共產黨代表舉行第六次談判,商討宣言發表等問題。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央的公佈國共合作宣言》。第二天,蔣介石發表談話。他說:“此次中國共產黨發表宣言,即為民族意識勝過一切之例證。宣言中所舉諸項,如放棄暴動政策與赤化運動,取消蘇區與紅軍,皆為集中力量,救亡禦侮之必要條件,且均與本黨三中全會之宣言及決議案相合。”他明確表示:“今日凡為中國國民,政府當不問過去如何,而鹹使有效忠於國家之機會;對於國內任何人任何派別,只要誠意救國,願在國民革命抗敵禦侮之旗幟下,而一致努力。中國共產黨人既捐棄成見,確認國家獨立與民族利益之重要,吾人唯望其真誠一致,實踐其宣言所舉之諸點,更望其在禦侮救亡統一指揮下,人人貢獻能力於國家,與全國同胞一致奮鬥,以完成國民革命之使命。”
蔣介石被迫抗戰。從抗日戰爭爆發時,國民黨的兵力,有陸軍182個師、46個獨立旅,騎兵9個師、6個獨立旅,炮兵4個旅,20個獨立團,海軍約十一萬噸;空軍各種飛機共約600架(戰鬥機305架)這些兵力能用於第一線作戰只有步兵80個師,9個獨立旅,騎兵9個師炮兵2個旅,16個團。當時,國民黨對日本軍力的估計是:兵員四百四十八萬一千人(作戰兵員一百九十九萬七千人)海軍約一百九十多萬噸,空軍飛機約二千七百架(陸軍飛機約一千四百八十架,海軍飛機一千二百二十架)。
1937年7月7日,日本特務機關長松井太郎宣稱一名日軍失蹤為藉口進攻盧溝橋(盧溝橋在北平西面15公里、橫臥永定河上,全長235米,用大理石徹成的一座名橋。於1190年建成,是保定北上北平的交通要道)。當時由第二十九軍三十七師二一九團戍守。在當天日軍的炮兵和步兵向中國軍隊駐守龍王廟及盧溝橋北側陣地猛烈進攻。陣地全被摧毀後被日軍佔領。宛平縣城內,落彈如雨。8日凌晨4時50分,日軍全面向我守軍開火。中國軍隊奮起應戰,終於開始了正規戰鬥。但是全面抗日戰爭還是在八月十三日的淞滬之戰開始。
淞滬會戰,歷時三個月,日軍投入兵力有第三、六、九、一一、一O一、一O五、一O六、一一O、一一四、一一六等共十個師團,人數為三十萬人。日方派松井石根大將為淞滬戰場總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