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6部分

,“儉”寶愛物。愛人愛物,達到無棄人、無棄物,自然心量廣大。這就是“儉故能廣”。

“舍儉且廣”者,是指不愛物的心量廣大。這種心量廣大很危險,很可怕,它會發展到揮霍浪費,奢侈無度,暴殄天物,從而導致人物乖違,人與自然不和諧。於是,人與物間極性極化,最終是死路一條。老子的“慈”在佛家講,就是“利樂有情”;“儉”則是“莊嚴佛土”。佛家講依報正報,眾生生存的環境條件的果報稱依報,如國土大地、房舍器物等;眾生五蘊假合的身體稱正報,如身相大小、五官相貌等。依正二報,都是眾生業力的展現,都是自心循業所現的量。“利樂有情”的“慈”心,是改變正報業因的根本;“莊嚴佛土”的“儉”德,是改變依報業因的根本。“慈”、“儉”二寶,也是行菩薩道的根本內容。

11、先天下之憂而憂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慈”則愛人,願人得樂,其內容是捨己為人,先人後己;“儉”則愛物,願物各得其所,順其物性,護物、培物、育物、惜物,為物行方便,為物勞作。所以,“慈”、“儉”二寶的成就,必顯出“不敢為天下先”的無求、無慾、無私、無為的品質。因“慈”人、“儉”物,利樂有情,莊嚴佛土,有情無情,悉是他無求無私服務奉獻的物件,故必然是“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正因為此,故能於有情無情皆自在,不被人物所轉,不二相分別,沒有極性觀念,不執人物之情。“慈”、“儉”亦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慈愛人非著人我相,儉愛物非著貪物心。無我為誰求安樂呢?但願眾生得離苦!無我哪來的眾生呢?“故度一切眾生實無眾生得度”,愛一切物又總明“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能看破放下,於物自在,於人自在,“故能成器長”。另一方面,“樸”散為器,人與物、依正二報,皆是“樸”散而成的有形有相之“器”。見相不著相,見相能見性,自是大解脫,“故能成器長”。“舍後且先”,爭先恐後,一定不明“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認幻為實,認假為真。於是,總是執著掛礙,於人、物不能自在,必二相取捨,極性觀念叢生,終無解脫之日,死路一條(“舍後且先死矣”)。另外,“大道泛兮,其可左右”。“道”周流天下,遍滿十方,人、物皆“道”所現。“道”外無人、物,人、物外無“道”。敢為天下先者,終是敢為“道”先;敢為“道”先,則無明熾盛,極性極化,不順於“道”,於“道”乖違,必是絕路。

老子的三寶,正是佛家所說的利樂有情(“慈”)、莊嚴佛土(“儉”)、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不敢為天下先”),亦是“同於道”的具體體現。人能守此三寶,必能“同於道”,“道亦樂得之”。故持此三寶,是突破思維、開顯自性的人人可操作的法門。

12、“無相、無念、無住”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三十五章》)

老子曰:“大象無形”,“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大象”者,大道也;“執”者,持也。“執大象”者,“同於道”也,與“道”無失也,得無生法忍也,不退轉也。以理相講,“執大象”者,已能不動周圓,因為沒有極性的界相分割與阻隔,一相無別,故喻為“天下往”。吾人無量劫來,將原本一相的無形“大象”,被極性觀念、識心思維極化分割為無數阻隔界線,故不能暢通無阻。其小心眼只是為“我”,心識感覺不出吾人六根之相界,妄立主客,人我對待,從而事事處處無不受極性觀念的遮障。在粗相中,個人、集團、民族、國家、社會無一不在極性束縛中競爭、鬥爭、戰爭,連“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達不到,怎麼“天下往”呢?人與人有人我的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