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上沒有永遠流傳的世家。
但是,可以有永遠流傳的名聲。
至於,留下來的,到底是好名聲,還是壞名聲,全在這些家主的一念之間。
“整日裡盤算來,盤算去,機關算盡又如何?誰又能夠篤定地說,自己的家族能夠流傳千年而不斷絕的?”
陳辰看著這群家主閃動的眼神,繼續說道。
“新政也已經推廣到此處,那諸位應當知曉,曲轅犁這種物件。若是將這曲轅犁,拿到先秦的君王面前,諸位覺得這些君王會如何想?”
“在曲轅犁出來之前,如果我和你們說,一人一牛一天便可耕完三畝地,你們只會覺得,我一定是得了癔症。”
“然而,只是一件簡單的工具改進,就能夠做到以前不敢想的事情,將生產的效率提高數倍,輕易就將需要靠大量佃戶才能耕種的土地資源消化完畢。諸位可敢想象,未來更加驚人的變化?”
古代封建王朝的壽命週期,最長的左右不過兩百年上下。
並不是什麼歷史的巧合,而是兩百年的時間內,各種各樣的土地兼併等造成的社會問題,已經讓整個國家積重難返了。
各種各樣的問題發展到一定程度,數量龐大的百姓生活條件就會越來越差。再加上如果運氣不好,遇上兩個廢物皇帝,弄的天怒人怨的,沒了活路的百姓,自然就動起了不應該有的念頭。
其實,華夏的百姓真的很容易滿足的。
只要還有一口飯吃,有個地方能夠安身,就不會輕易地想要推翻王朝的統治。
歸根結底,還是百姓的需求,和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矛盾關係。
一旦陳辰和諸葛亮黃月英他們有大量的時間,配合上劉備的大力支援,諸多跨時代的發明創造問世的時候,生產力的水平便會得到極大的發展。
就拿新修建的水泥路來說,無論是民間通行,還是用來運輸物資,或者進行部隊的集結,效率一下子就提高了不少。
而陳辰他們下一個準備落實下來的東西,是四輪馬車。
秦漢時期的馬車基本都是兩輪的馬車,一方面是受到馬匹數量的限制,尋常兩輪馬車,一匹馬就可以拉動。
二是受到馬車轉向器的限制。中國古代的四輪馬車的前兩個輪子是不能轉向的,這就導致馬車如果需要轉向,就只能夠依靠馬力,生拉硬拽,如此一來,就非常的吃地形和馬匹了。
所以,直到明朝,才有明確的四輪馬車的記載。
宋應星在《天工開物·舟車》中記載:
\"大車有四輪和二輪之分,其四輪車可載五十石,由馬或騾牽引執行,或十二匹,或十匹,八匹馬騾不等\"
明代的四輪大車可載重五十石,用馬或騾牽引執行,用馬騾八到十二匹。速度應該比傳統的兩輪馬車快得多,不過他也說出了這種運輸工具的缺陷:\"凡大車行程,遇河亦止,遇山亦止,遇曲徑小路亦止。
可見四輪大車對地形要求很高,宋應星說這種車只有在徐州,兗州,汴梁之間方圓三百里的範圍內最為普及。
所以,要想製造出四輪馬車,就必須先製造出轉向差速器,解決四輪轉向問題。
差速器的原理其實並不是很困難,能夠理清楚齒輪間的傳動原理,基本上就能夠設計出來。
但是要是從來沒有往這方面去想過,自然就理解不了。
再加上古代的泥土路的條件制約,自然也就沒有了四輪馬車生長髮展的土壤。
更何況,有著泛用性更強,不需要考慮轉向問題的兩輪馬車的存在,四輪馬車也就更加沒有發展的需要了。
但是陳辰他們這個時候不一樣。
制約四輪馬車發展的最大的兩個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