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33章 科舉開始張公頭疼

在揚州大小官員的高度緊張中,科舉終於開始了。

考場前後的牆上,用顯眼的墨水,寫著大字:沉重冷靜,認真答卷……

從後世而來的陳辰,對於原本的科舉考試的方式也有了解。

科舉不過是一個統稱而已。

但是細分之下,體系較為成熟的科舉的過程分為四試,也可以看成是四關。

第一關,便是童試。

童試一共包括三場:縣試、府試、院試。

縣試為童試考試中的第一場,由縣官主持透過才能取得府試資格。

府試在管轄本縣的府內進行,由知府主持。

府試透過後就可參加院試。

透過縣試和府試之後,會獲得一個身份—童生,有了童生的身份之後就可以參加院試。

院試也叫章試,童生在縣或府裡參加考試,由省裡的提督學政主持,考中者稱生員,俗稱秀才或相公。

擁有了秀才的身份之後,便可以說和最底層百姓的身份有區別了,小一點的地方,百姓們都會叫秀才老爺了。

第二關為解試。

解試又稱鄉貢、鄉試,因為多在八月舉行,故又稱為秋試、秋闈。

解試在各省省城舉行,秀才均可參加,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欽派。

解試考中者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第二名稱為亞元,第三、四、五名稱為經魁,第六名稱為亞魁。

考中的舉人獲得選官的資格,凡考中者均可參加次年在京師舉行的會試。

一旦中舉,便徹底擺脫了最底層百姓的身份。

這也是范進為什麼能夠高興地暈過去的原因。

這第三關,就是會試。

會試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中央考試,因大多在二、三月份舉行,故又叫春闈,舉辦部門為禮部,所以又叫禮闈。

應考者為各省的舉人,考中者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

所謂會試者,共會一處,比試科藝。

由禮部主持,在京師舉行考試。

會試的主考官稱總裁,以進士出身的大學士、尚書以下副都御史以上的官員。

最後一關,便是殿試。

殿試為科舉考試中的最高階別,由武則天創立,由皇帝親自監考選拔人才。

考中者為進士,進士分為三甲。

一甲三人,稱狀元、榜眼和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

鄉試第一名,稱解元。會試第一名,稱會元。殿試第一名,稱狀元。

若是有人能夠一直以第一名的身份一路過去,則稱連中三元。

科舉制度始於隋朝大業元年(605年),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

(世界上最後一屆科舉考試結束於1919年的越南阮朝。)

一共1300年的時間裡,連中三元的人,一共只有二十一個。

只可惜,這些人並沒有在歷史上留下什麼太過濃墨重彩的印記。

畢竟以歷史上的科舉制度來看,初期可能還好,但是到了明太祖,採用八股取士之後,能不能考上,全看會不會背書了。

對於科舉的選才的功能,是極大的削弱。

另外,會考試,和能夠靈活運用,也是兩個層面的概念。

除開考試的範圍和題目的侷限性之外,還有後期科舉近乎受刑的考試時間。這些都是

知道科舉的弊端的陳辰,自然是要想盡辦法,避免這些事情的。

況且,本次開科,最主要的目的,還是要選一批能夠治理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