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組合拳弄下來,全國上下,萬眾一心,上至官員貴戚,下至軍士百姓,人人奮勇。
材料不夠,漢武帝就下令,砍伐皇家園林—淇園中的竹子,樹木,然後又命隨從大將軍以下官兵及百姓負薪(背柴草)填土堵塞決口。
劉瀚親自上陣,他一上,可不得了,漢武帝都上來了,劉據死死的拉住了他。
“父皇,您可是天下之主,怎麼能輕易涉陷?”
不只太子,隨行的百官也死死拉住他了。
“是呀,太子所言極是,陛下萬金之軀,承擔天下社稷之重,怎麼能犯險?”
“是呀,是呀。”
“陛下萬萬不可!”
漢武帝有些生氣,“就獨朕的命貴?驃騎將軍的命不貴?百姓的命不貴?”
“兒臣替父皇去。”
太子劉據說著抱著木頭跳下水了,“嘩啦啦!”一群士兵和大官連忙跳下水,去拉太子。
“太子回來!”
總之,一番拉扯之後,誰都沒有去,劉瀚無奈也上來了,他要是接著呆在下面,這不是逼著太子去?
最後,耗時三個月,在君民一心的努力下,終於成功堵住了決口。漢武帝作下《瓠子歌》以悼之,並修建“宣房宮”紀念。
司馬遷也隨漢武帝參加了這次抗洪搶險,他還親自揹著木頭去堵塞缺口了,他讀了武帝的詩句後,慷慨萬端,在其鴻篇巨著《史記》中增闢一篇《河渠書》,記載了這一治黃史上的重要事件。
司馬遷說:“自是之後,用事者爭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穀以溉田。而關中輔渠、靈軹引渚水,汝南九江引淮,東海引鉅定,太山下引汶水,皆穿渠為溉田各萬餘頃。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勝言,然其著者在宣房。”
他更是把大禹治水與武帝塞河相提並論,盛讚武帝悲憫百姓,並稱自大禹以降,開山導水不計其數,然而最為著名的當數瓠子口黃河堵口工程。
縱然身為人臣的司馬遷對當朝皇上難免有過譽之辭,但是決口堵塞後,河水復歸故道北行,確實保障了此後80多年沒有發生大的水災。
而“自是之後,用事者爭言水利”,這也是“水利”一詞的由來,從此水利工程逐漸被重視。
這些還是次要的,主要的是這次堵塞缺口,展現了中華民族團結奮鬥、無私奉獻、眾志成城、互救互助的精神。
這種精神代表了華夏人民在面對困難和災難時的堅強意志和無私奉獻的品質,使得我們永遠不會被困難打倒,這是民族的血液和精魂。
最重要的是翻遍史書,除了後世那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擁有信仰的人民軍隊,你會發現大漢軍隊似乎是古代唯一用身體去堵水抗洪的軍隊。
所以漢之一字,當之無愧能成為華夏的一個符號和代表。
它代表的不是一個封建王朝或者一段歷史,而是代表中華民族流淌在血液裡面的意志和精神,是一種榮耀和驕傲,乃至從骨子裡散發的那種不屈不撓。
那些被歷史洗禮過的靈魂,將同人民的命運融在一起,他們所做的一切,無上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