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臣這個名字的背後,承載著一個家族的榮耀與滄桑。
呂臣出生於官宦之家,自幼便沐浴在父親呂清那份對國家和人民的深沉愛意之中。
呂清作為大秦帝國新陽縣的縣令,他的一生都在為這片土地和這片土地上的人民默默付出。
呂清是個愛民如子的好官。他深知百姓的疾苦,總是竭盡全力為他們排憂解難。在他的治理下,新陽縣雖然地處偏遠,但百姓們的生活卻逐漸有了起色。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咸陽郊區驪山宮殿的擴建,朝廷開始大量徵召徭役,並加重了稅賦。
這一系列的政策變動,讓呂清的官宦仕途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阻礙。
青陽縣本就是貧瘠的土地,本就難以承受如此沉重的負擔。招募徭役、繳納稅賦,這些對於青陽縣的百姓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呂清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多次上書朝廷,為民請命,希望能夠減輕百姓的負擔。然而,他的呼聲卻如同石沉大海,沒有得到任何回應。他反而被朝廷冠以“忤逆”之名,丟官罷職,險些丟掉性命。
呂清的遭遇,讓呂臣深感憤慨。他親眼見證了父親為民請命的艱辛和無奈,也看到了百姓們在水深火熱中掙扎求生的痛苦。他開始對朝廷產生了深深的懷疑和不滿。
呂臣認為,這樣的朝廷,只顧自己的利益,不顧黎民的生死,已經不值得再追隨了。
呂臣下定決心,要走出一條不同於父親的道路。
他不再寄希望於朝廷的恩賜和庇護,而是開始尋找能夠改變現狀的力量。他結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有志青年,他們同樣對朝廷的腐敗和百姓的苦難深感憤慨。
在呂臣的帶領下,他們開始秘密組織起來,準備為改變現狀而奮鬥。
就在這時,陳勝的起義軍如同一股清流,湧入了呂臣的視野。
陳勝的起義,讓呂臣看到了希望。他認為,只有推翻這個腐朽的朝廷,才能為百姓帶來真正的幸福和安寧。於是,他毅然決然地帶領著一幫新陽縣的有志青年,加入了陳勝的起義軍。
在起義軍中,呂臣展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勇氣。他善於組織群眾,善於制定戰略,很快就成為了起義軍中的佼佼者,也成為了陳勝身邊的親信將領。
呂臣帶領著剩餘的起義軍,一路保護陳勝,奮力逃離了戰火紛飛的陳縣。
他們一行人,在茫茫荒野中,忍受著飢餓和疲憊,日夜兼程,只為儘快抵達安全的城父縣。
這一路上,風餐露宿,艱難困苦。起義軍士兵們雖然疲憊不堪,但依舊保持著堅定的信念,緊跟在呂臣的身後。
陳勝王的馬車,卻似乎走得特別快,彷彿有什麼力量在驅使著它,逐漸拉開了陳勝和部隊之間的距離。
因在戰鬥中失去了馬匹的呂臣,只能帶著數百名士兵步行追趕,他心中不禁湧起一股莫名的焦慮。
隨著距離城父縣越來越近,呂臣的心情也愈發沉重。陳縣被攻陷,章邯一旦帶軍繼續攻佔守軍數量不多的城府,恐怕他們也是難以抵抗。
在經過一番艱辛的跋涉後,呂臣帶領著起義軍來到了城父縣城。
這座城市已經被陳勝軍佔領,城父縣城主得知呂臣一行人的到來,親自開啟城門,熱情地迎接他們。
呂臣站在城門前,向城父城主蔡賜詢問道:“陳勝王可在城中?”
蔡賜聞言,臉上露出一抹驚異神情:“陳勝王沒在陳縣?他沒和將軍在一起?”
這一訊息如同晴天霹靂,讓呂臣瞬間愣住。
呂臣回想起一路上的種種跡象,一個可怕的念頭漸漸浮現在他的腦海:道陳勝王已經被章邯的秦軍阻截被抓?
呂臣深吸了一口氣,努力平復心中的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