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能力,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想一下子讓所有的眾生脫離痛苦,是不可能的。暫時,能讓一個眾生脫離痛苦,就讓一個眾生脫離痛苦,能度一個就算一個。
總而言之,從現在起一定要有實際的行動,如果沒有實際行動,現在的發誓就等於是騙人的謊言。說具體一點,如果碰到路邊的殘疾人或是真正一無所有、生活窘困的人向你討錢,你卻視而不見,那你的誓言到哪裡去了呢?還有,比如你能講一點兒法,其他人又不懂,請你給他解釋一些問題,你並沒有其他理由,只是出於私心就拒絕了他,那麼,以前你雖然曾經發誓:從現在起為了母親脫離痛苦而努力,但實際行為卻大相徑庭。這說明,當時你也許在心裡誠懇地這樣想過,也許你當時內心根本就沒有真正發誓,僅僅是嘴上說說而已。無論是哪種情況,沒有實際行動都是不對的。
大乘菩薩發了大悲心後,並不是必須立即脫胎換骨,對自己所有的事情都從此不管,專門去利益眾生。如果能這樣做當然好,但這也需要一個過程。若能首先自己成佛,再去度化眾生也可以。無論怎樣,在對現世母親進行觀想時,就要以這四種發心反覆修習。
對現世母親發起這樣的心是很容易的。這樣修起來以後,再觀想一個普通人,對他修悲無量心。首先也是知母,即現在他雖然不是我母親,但是久遠劫以來,他做我母親的次數也是無量無邊的。她與我現世母親一樣,不願意接受任何痛苦,卻一直在造令自己痛苦的因;她也非常希望快樂,但整天種的無非是使自己不快樂的因。她是這麼痛苦、可憐和愚昧,我多麼希望她能夠脫離這樣的痛苦啊!我願將自己三世所有善根迴向給她,使她能脫離這樣的痛苦。從現在起無論有多艱難,我都會盡最大的努力去做能令她脫離痛苦的事。在這個過程當中,願上師三寶加持於我,使我能夠給他們帶來一些利益。要依次從以上四個方面去觀想。
對普通人修完以後,再觀想你的仇人,對他也如是修悲無量心。起座前,把所有的眾生觀想在面前,對一切有情觀修悲無量心。這就是悲無量心的修法。
在這些修心的過程中不能認為,因為經書上這樣要求,所以我才這樣思維。所謂經書的要求是指:如果你要修菩提心,就應該這樣修,順序就是這樣,可是做不做卻是自己的事情。不管經書上怎麼要求,發菩提心當然要主動,不能被動,發出離心也是如此。所有認為“修法上這樣說或是上師說要這樣做,所以我才這樣做”或者“因為佛告訴我要這樣做,我才這樣做”的想法,都是不對的。
無論是佛的教言也好,上師的教言也好,若你心裡沒有真實的體驗,就是被動的。我們應該做到,無論佛是否要求我們度眾生,我們都願將度化眾生、利樂有情當作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有些人會想,現在我自己都是一個凡夫,又怎麼去度眾生呢?雖然你現在是一個普通人,連外加行都沒有來得及修,但是你可以發願:我現在雖然沒有能力,但是我要努力讓自己具備這樣的能力,等到有能力的時候,我一定要去度眾生。這樣的發心是必須要有的。如同一名學生在讀書的時候,什麼能力也沒有,但是他依然可以有很多未來的計劃,如畢業後要怎樣去開展自己的事業等等。同樣的,我們現在也需要有遠大的志向:雖然我現在在修行上沒有很大功德,但這些是我能夠做到的,做到以後我一定要去度眾生,一定要去幫助眾生!這樣的抱負一定要有!若沒有這種發心,所修的菩提心就是無根無蒂、不具生命力的。
(四)喜無量心的修法。
喜是歡喜心,願一切眾生不離開快樂,就叫作喜無量心。修歡喜心的時候,也有觀想和思維兩個步驟。
觀想的時候,也要先將自己的母親觀想在前面,然後對她修知母、念恩和報恩。每一座裡一定都要有這三個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