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能一起走。既然早晚都要分手,那麼,如果其中某個家庭成員選擇了提前為後世作打算的出家之路,作為親人也應當為他祝福,而不應從中阻撓,強迫別人依照自己的人生觀來生活。
身為拋棄世事而出家的人,就更應當好好把握這一來之不易的機會,專心專意地修行。
但有些人卻不是這樣,在一兩年,甚至短暫的幾個月當中,他們就後悔不迭,希望回到原來的生活當中,但是,到了那個時候,工作沒有了,家庭離散了,他們已經沒有任何退路。至於當初迫不及待的修行,也不見得有什麼進展。
這兩種極端,就是因為缺乏系統的教育,沒有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所導致的。
作為佛教徒,應當穩重、本分,不能像世間某些迷信的人一樣,整天神神道道,說一些神通、靈光之類的事情,否則,就會給佛法和自己的修行帶來一些不好的影響。
對很多在家人來說,雖然修行很重要,但同時也需要生存,僅僅知道輪迴痛苦並不意味著從此以後可以不吃飯、不穿衣。作為在家人,就要想辦法養活自己,如果不能生存,修行也無從談起,所以,生存的方法還是需要的,工作也是必要的。至於如何安排工作和修行的比例,那就是每個人自己的選擇了。
雖然這些不是具體的修法,但也是修行前期必須瞭解的內容。特別是對漢地居士而言,懂得這一點更有一定的必要。
有些人因為佛教宣講“輪迴是苦”,就認為佛教是消極的悲觀主義。這完全是一種誤會,佛教不是消極的,而是非常積極向上的,只是佛教的積極方向與奮鬥目標和世間人有所不同而已。世間人是為了金錢而努力,修行人卻只是把獲取金錢作為生存的手段,真正的目標,是為了所有生命的解脫。
解脫並不是一種神話,而是客觀實在的,把普通凡夫的分別念提升為佛智的目標。為了達到這個遠大光明的目標,修行人可以放棄世間的功名富貴。他們的眼光是長遠的,他們的態度是積極的;世俗人卻與之相反,朝不慮夕、目光如豆,只看到今生的短暫時光,而缺乏應有的遠見,所以才會費盡心機地為今生而拼搏。
另外,佛教更不是悲觀的。所謂的“悲觀”是指什麼呢?是心如死灰、萬念俱滅的心態。如果以這個標準來劃分,世俗人才是真正的悲觀。不管年輕的時候在生活上、事業上如何春風得意、躊躇滿志,到年老的時候,因往日的美好年華已經流逝,看到自己韶華不再、日漸體衰的現狀,每個世間人都會悵然若失、自暴自棄;特別是在臨死的時候,因為恐懼死亡、貪戀今生,幾乎每個世人都會哀傷悲泣甚至痛哭流涕,這不是悲觀又是什麼呢?
真正的佛教徒雖然視金錢、名利為糞土,但這並不意味著悲觀,因為他們知道,肉體的衰老和喪失,並不會阻礙精神的提升,智慧和悲心是永遠如影隨形而不會丟失的,無論年老也好、死亡也罷,都沒有任何差別。在遠方等待他們的,是光明的前程,大樂的境界,所以他們不但不悲觀,而且樂觀並充滿了信心。因為有了這樣的目標,才能衣帶漸寬終不悔,才能孜孜不倦地將所有精力投入其中。輪迴痛苦並不可怕,更不必為此而悲觀失望,透過努力,我們完全可以擺脫輪迴的束縛,獲得絕對的快樂與幸福。
現在真正願意開動腦筋,去親自學習、研究佛經的人較少,大多數人只是道聽途說,一聽到佛教說人生無常、輪迴是苦的詞句,就把佛教界定為悲觀消極的人生觀,這完全是一種誤解。
作為佛教徒,首先要做到的,是看破金錢、名利等等。“看破”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要知道這些都是過眼煙雲,其中沒有什麼好的東西。當然,即使今天知道了,我們也不一定能馬上放棄,佛沒有這樣要求我們,即使要求了,我們也做不到,但不能放棄並不代表輪迴不是痛苦的